潘少權
潘少權

#東京不塞車#東鐵過海#1周年

發佈時間: 2023/05/19

#東京不塞車#東鐵過海#1周年

喜歡駕車,去旅行也是。若在大城市則肯定坐地鐵,像東京大阪,鐵路綫一定比開車方便;在倫敦和巴黎找車位難,而且好貴,坐地鐵是最佳選擇。

日本人煙稠密,但交通系統一流。既是汽車生產大國,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有車,卻絕少塞車,跟背後科學化組織和管理有關。大城市以鐵路交通引領城市發展,鐵軌道路密如蜘蛛網;整個東京都市群軌道,交通總長超過3,000公里。

香港也不遑多讓,自從東鐵延綫至會展金鐘,以及屯馬綫全面開通後,超過8成市民工作的地方都可坐港鐵到達,實在方便。

以前家住火炭,坐東鐵過海返鰂魚涌可說是兩頭不到岸。坐港鐵去紅磡站轉隧巴,或去九龍塘轉車,其實都是兜圈。時間亦難掌握,所以自駕較方便。搬去元朗後,有了屯馬綫,出九龍開始感到甚麼叫做方便。

現在灣仔上班,每月總有兩、三次去廣播道香港電台做節目。多數行去會展站搭3個站去九龍塘,再轉專綫小巴上廣播道,前後不用半小時;如果開車,行西隧不塞車也是半小時,但價錢相差甚遠,既有碳排放而且費神。

長年累月開車,突然間坐港鐵,好似劉姥姥入大觀園般,幸好有MTR Mobile App,以Trip Planner規劃行程亦不錯。例如明晚要出席新聞及行政人員協會於海洋公園站Marriott酒店晚宴,若由元朗站出發,它提供3條路綫選擇。最佳路綫是坐屯馬綫至紅磡,轉東鐵綫到金鐘,然後坐南港島綫去海洋公園站,只需42分鐘。若開車,不計油錢、隧道費和泊車費,還分分鐘遲過坐港鐵。

走筆至此,發現東鐵綫過海段正式通車剛滿一周年。據一些交通學者分析,香港和東京首爾等城市發展脈絡,都依循一套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理念出發。這理論是美國建築師Peter Calthorpe提出的,以商業密集、混合商住和都市設計為策略,以車站為節點,結合車站附近的新建或重建計劃,組成商業、辦公、酒店和住宅群,以提升環境品質;又設計出舒適的步行空間,從車站起計,在10分鐘內可以步行至工作、居住、娛樂和文化教育設施,既創造高質素都市環境,亦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

看來港鐵是成功的。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