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發佈時間: 2024/04/25

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大吉利是咩!」媽媽皺眉的道。

少男患有抑鬱症,難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常把自己困在房間。母親渴望了解兒子,並找出協助他的方法。面對兒子的默不作聲,她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

與少男細談之下,發現原來他喜歡唱歌跳舞。他在情緒低落時,都會聆聽一位已故巨星的歌曲,從歌曲裡找到共鳴和力量。在臨床上,處理青少年抑鬱症的方向著重行為激活和社交聯繫。在探討活動的方向時,少男怯怯地說出他希望和媽媽去拜祭這位巨星的墳墓。

面對兒子的願望,媽媽的情緒被牽動了。媽媽在傳統的華人家庭成長,面對與死亡相關的議題始終比較避諱。在她的信念中,死亡是不能觸碰的話題。她很有衝動去拒絕兒子,並想用道理去說服他。

但當媽媽靜下來,她覺察到這是屬於她自己的信念和情緒,並不屬於兒子的。如果她堅持自己的做法,兒子可能會覺得感受被忽略,從而又退回房間,她很大機會會失去與孩子聯繫的機會。

媽媽覺察到自己及孩子情感上的衝突,明白這是正常的。她決定將焦點放在兒子身上,去聆聽他這個願望背後的感想,希望由此去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若能把以上自我調節的方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讓自己身心更輕易放鬆,便不用天天期待下次再「飛」了。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黃肇誼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