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養天年有中醫

發佈時間: 2023/08/02

頤養天年有中醫

本港正面對人口急劇高齡化所帶來的挑戰。根據政府統計數據,2021年65歲及以上的長者高達145萬,佔全港人口比例19.6%,即平均每5人中就有1位長者。預計至2048年長者人口將增長至262萬,佔全港人口比例34.5%,屆時平均每3人中就有1位長者。如此高齡化的社會,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增無已。中醫須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長者健康貢獻中醫的優勢和力量。

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衰老退化,即「諸呆遲弱,四道虛損,皆屬於老」。「呆」指人體認知功能、記憶力、語言方面的衰退;「遲」指運動功能的衰退,動作遲緩、不靈活或反應遲鈍;「弱」指自覺疲勞感、易摔倒、平衡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四道虛損」指臟腑經絡之陰陽氣血的虛衰虧損。老者因正氣虛損,不足以抗邪,故易患病。一旦患病,往往呈現病情複雜、病程纏綿、併發症多、多病共存、恢復較慢、病殘率高等特點。

中醫在防治老年病及慢性病、老年養生保健、康復調攝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中醫有中藥內服外用、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敷貼、推拿骨傷手法、食療藥膳、八段錦、太極拳等多樣化治療手段。中醫服務可以貫穿長者人群的「養-健-醫-康」全過程︰中醫養生保健幫助長者強體防病,中醫辨證施治幫助長者康復延年,從而使長者健康養老、頤養天年。

我國第一部老年醫學專著是公元1085年宋代陳直撰寫的《養老奉親書》。筆者推薦一款摘自此書的藥膳︰「參芪粥—食治老人元氣不足,脾胃虛弱,氣短自汗,語音低怯,面色㿠白,食少便溏,神疲懶動,四肢無力,易患感冒,舌淡胖苔淨,脈緩弱者。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上五味,加水800毫升,煎至600毫升,去滓。下粳米2両,煮粥400毫升,清晨頓服之,每日一次。」如書中所言,此粥適宜元氣不足,脾胃虛弱的長者,常服有益氣力、補虛弱、健脾胃之效。

讓長者們健康快樂地在晚年享受人生,是我們的願景。希望長者們能如同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所提到的「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撰文: 華何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