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拾零——從數字說起之三

發佈時間: 2023/11/01

中醫藥拾零——從數字說起之三

「古有三墳」?「人更三聖」?

流傳至今,《三墳》實則是三部遠古著作之稱,源於《春秋·左氏傳》所云:「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至於「人更三聖」,出自《漢書·藝文志》,一般指《易經》經過伏羲、文王和孔子三位聖人以成書。

從遠古走來的中醫學,有沒有與「三」相關的書籍或故事呢?

《禮記·曲禮》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述:「君有疾飲藥,臣先嚐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嚐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這個「三世」所指為何,曾經造就不少爭議。唐朝孔穎達注疏《禮記正義》就有二說,一說「其藥不慎於物,必無其征,故宜戒之,擇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二說「『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夫子《脈訣》。若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食其藥。」

前說被更多學者認為屬《禮記》之本義,即擇醫應以父子相承三代為好,此說也符合當時對醫學的需求。後說所指的分別是古代醫師所研讀的三部書籍,包括經已亡佚的《黃帝針灸》、《素女脈訣》,還有尚存的《神農本草經》,延至明代宋濂,在《贈醫師葛某序》說:「古之醫師,必通於三世之書」,發展至民國時代,更被名醫謝利恆進一步總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醫學派別——又稱「三世醫學」。這種觀點尚待更多文獻資料以確認,但不可否定的是,它反映了由古至今中醫學理論的三大部分:針灸、脈診、藥物。

一是當時社會尋醫的縮影,二是古今中醫學理論的奠基,「醫不三世」和「三世醫學」相映成趣。

撰文: 蕭尚元註冊中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
欄名: 中大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