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航天發展#趣味命名

發佈時間: 2022/12/16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航天發展#趣味命名

「嫦娥奔月嘛,所以月球車叫玉兔。」幾個小朋友站在「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前七嘴八舌討論,引起我的興趣。

自古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和想像,激發人類的思考和創造力。因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於是嫦娥、夸父、祝融等神話故事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天進入科技時代,這些文化淵源容易為人接受之餘,亦便於記憶和傳播。

中國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由「嫦娥奔月」到「嫦娥一號」,順理成章。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搭載月球車,名為「玉兔號」,亦十分自然。這次「創科博覽」展出月球土壤,就是「嫦娥五號」成功取回1,700多克月球土壤的其中一部分。

跟太陽有關的上古神話人物,羲和與夸父,現已化身為兩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及「夸父一號」。這兩顆太陽探測衛星,正以逐日精神追尋太陽的奧秘。

行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源於屈原詩詞《天問》。《天問》是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長詩,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以至人物聖賢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傳統觀念的懷疑,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去年成功着陸火星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把中國第一輛火星車以古代火神「祝融」命名,又和「火星任務」十分脗合。「祝融號」壽命只有90日(火星日,即地球92日),但至今已超過一年,並累計行駛近2,000米,將繼續探索火星奧秘。

跨越時間長河,不懈追問宇宙。從「嫦娥」奔月到「羲和、夸父」探日,從「天問」問天到「祝融」探火星……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融合,讓人不斷觸摸更高更遠的太空,也令中國航天事業充滿了中式的浪漫。

(按︰展覽由12月12日至12月22日在灣仔會展3F-G展廳舉行,免費入場。)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