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熊貓之父#野外17年 #做一點改變

發佈時間: 2020/11/06

熊貓之父#野外17年 #做一點改變

廣西崇左,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2005年,去那裏探望有「中國熊貓之父」稱號的潘文石。我們叫的熊貓,在中國稱為大熊貓。當時去看他在崇左怎樣開展他的第二個保育計劃,保護另一種瀕危物種--白頭葉猴。

潘文石是北京大學教授,和一般在大學做研究的科學家不同,他不坐在辦公室,而是在四川野外待了17年,追蹤熊貓,研究牠們生活習性的科學家。他是第一個,亦是唯一一位中國人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潘文石是廣東潮汕人,1937年生於泰國曼谷,後回國讀書。1958年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參加中國第一支珠穆朗瑪峰探險隊,20歲已登上珠穆朗瑪峰。1980年,到四川臥龍參加一個熊貓合作項目。

之後他決心研究野外熊貓,他們先捕捉熊貓,然後替牠們裝上無綫電頸圈,再把牠們放回野外,以收集牠們的生活數據。由於技術條件落後,他和學生不斷追蹤四處游走的熊貓。

到了冬天,既寒且冷,間中還會下大雪。在山上砍伐樹木的工人都下山過冬,但他仍和學生住在沒遮沒擋的臨時帳篷內,靠一個羽絨睡袋和點點燭光,每小時4次,24小時從不間斷地日復日、月復月記錄着收回來的數據。

差不多連續幾個月、每天三餐都靠即食麵充飢。有時怕點火煲水會嚇怕大熊貓,有時因天氣太冷太濕起不了火,只好打開即食麵,伴着涼水吃了便算。

在崇左看見他和一群充滿熱情的北京大學學生,日以繼夜地研究野生動物,為環境保護做些別人看不到的事。

問他是甚麼原因令他堅持下來。他輕描淡寫地說是熱愛生命,所以對任何瀕危絕種動物特別關愛,希望做到一點可以改變的事。

潘文石和學生17年來在野外研究的成果,直接促進了熊貓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