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北斗系統#給逼出來的#因美國GPS而起

發佈時間: 2020/10/09

北斗系統#給逼出來的#因美國GPS而起

今年6月23日,北斗3號最後一枚衛星發射成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那是8萬多名科學家和300多個研製單位,長達20年不懈努力的成果。但這是因為美國GPS而起,若不是GPS,就沒有北斗。

1993年中國銀河號貨輪失去訊號,無法判斷方向,在海上漂泊了33天。原因就是船上的GPS被突然切斷了。GPS是美國向全球開放的無人定位系統,她曾表示可以隨時切斷GPS訊號,但當時沒有人會想到美國人真的會這樣做。

信息時代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等於瞎子走路,完全受制於人。這讓中科院院士孫家棟和陳芳允突然意識到導航系統的重要性。孫家棟被稱作中國衛星之父,此前他被錢學森親自點名研發東方紅1號和中國第一顆遙感衛星;陳芳允則是兩彈(原子彈和氫彈)一星(人造衛星)的功勳之一。

在二人的建議下,北斗系統於第二年,即1994年開始研發。雖有兩位元老壓陣,困難卻絲毫沒有減少;當時西方國家幾乎對所有高科技領域都實施技術封鎖。

當時GPS無人定位技術被美國壟斷。孫家棟另闢蹊徑,採用全新定位技術,再結合陳芳允在十多年前提出的雙星定位理論,即只需要兩顆靜止衛星,就能覆蓋中國及周邊地區,這理論一舉突破了外國的技術封鎖。

不過,國際電信聯盟規定,任何國家想要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就必須向他們申請合法的頻率。2000年4月北斗提交頻率申請時,國際電信聯盟有一附帶條件,就是北斗系統必須在7年內完成所有衛星發射,才能佔有該頻率。

然而2個月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卻突然提交和北斗系統高度重合的頻率申請,變成競爭對手。歐洲人為何突然出手不得而知,但根據先用先得的原則,北斗不但要在7年內完成發射,還要趕在伽利略之前,否則意味着失去頻率,整個北斗系統就要從頭再來。

真的一盆冷水照頭淋!(之一)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