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雲南傣族#潑水節 #浴佛節#趨吉避凶

發佈時間: 2020/08/10

雲南傣族#潑水節 #浴佛節#趨吉避凶

「從黎明到清晨,人們挑來了清的井水,穿上漂亮的節日盛裝,等候在村口路尾……」這是50年代傣族詩人庄相《潑水節之歌》一段,唱出了傣族人深情地向英雄戰士揮灑幸福吉祥的水。

潑水節源於印度,又名「浴佛節」,佛教在雲南傣族地區傳播,潑水節便成為傣族習俗流傳下來,有數百年歷史。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有潑水節,一般在農曆清明前後左右,是西雙版納的傳統節日,差不多等同漢族的新年。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都會盛裝出席,女士們會挑一擔清水「浴佛」,為佛像潔淨,以求佛祖保佑。之後,人們互相潑水,表示祝福,又寓意聖潔之水洗去疾病和苦難。

人們以各種器皿盛水,走出大街小巷,見人就潑,追逐嬉戲。被潑的人不但沒有不快,而且十分快樂,因為給潑得愈多,代表祝福最多,給沖走的煩惱和憂愁、疾病和苦難也最多;優雅的人則以樹枝蘸水,像灑淨的潑……

文革時期,一切都變得太過正經,潑水也不敢太放肆。雲南傣族一首歌《醉了的年代》,大意是「天罪了,地醉了,人也醉了;水在跳,山在搖,風在吼叫;花不香,田不笑,壞的不壞,好的不好,醉得一切都顛……」語言簡潔,形象地勾勒出十年文革的問題。這首歌風靡流傳,所以傣族人把文革稱為「醉了的年代」。

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醉了的終於醒過來。這一年4月,西雙版納的潑水節人人玩得盡興,多年鬱結一潑而空。傣族人、漢族人和外國人都忘情忘我……

今天,潑水節不再只是潑水,還有其他許多活動和表演,趕擺、賽龍、浴佛、誦經、唱歌、放孔明燈、跳孔雀舞、看白象舞表演等,潑水節亦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世事無常,還是輕鬆一點好。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