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發佈時間: 2020/03/02

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上星期五寫100萬愛爾蘭人於1845年的大饑荒中,離鄉背井,坐船遠走美國。

前年去愛爾蘭都柏林,住在Pearse Street,大清早散步到River Liffey。

這條被譽為都柏林生命之河,譯作利菲河,但有網友叫麗妃河,更有意境,堪稱最佳譯名,具信達雅之妙。

晨曦照耀,美景當前,但河邊卻有一群雕像,紀錄了百多年前大饑荒時愛爾蘭人瘦骨嶙峋、流落街頭的情況,沉重的歷史感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

這是《The Famine Memorial》,紀錄了愛爾蘭最困難和黑暗的歷史。

這場災難發生於1845年至1852年,主因是病菌造成馬鈴薯腐爛失收。馬鈴薯乃當時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失收加上其他社經因素,嚴重衝擊貧苦農民的生活。

回顧一點歷史:愛爾蘭自1801年成為大英帝國一分子時,人口500萬,45年後已激增至800萬人左右,人口增長造成糧食壓力。八成愛爾蘭人是天主教徒,多數屬貧困農民,而擁有最多土地的大地主則是新教徒,居於大不列顛島,因此多數農產品最後會送到大地主那裏。

宗教分歧、貧富差距,正是愛爾蘭人和英國人貌合神離的理由。

到1780年,農業失收時,英國政府怕出現饑荒,曾禁止愛爾蘭農作物出口。可是1845年那一次饑荒,英國政府卻沒作出禁令。

結果,餓死的愛爾蘭人超過100萬,許多人被迫離鄉別井,坐船去美國的最多,數十年間愛爾蘭的人口銳減至400萬。之後百多年,愛爾蘭人仍然因為生活而不停外闖。

《The Famine Memorial》雕塑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悲痛和苦難,卻也提醒人們,今天的幸福並非必然。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