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上星期五寫100萬愛爾蘭人於1845年的大饑荒中,離鄉背井,坐船遠走美國。
前年去愛爾蘭都柏林,住在Pearse Street,大清早散步到River Liffey。
這條被譽為都柏林生命之河,譯作利菲河,但有網友叫麗妃河,更有意境,堪稱最佳譯名,具信達雅之妙。
晨曦照耀,美景當前,但河邊卻有一群雕像,紀錄了百多年前大饑荒時愛爾蘭人瘦骨嶙峋、流落街頭的情況,沉重的歷史感與整個環境格格不入。
這是《The Famine Memorial》,紀錄了愛爾蘭最困難和黑暗的歷史。
這場災難發生於1845年至1852年,主因是病菌造成馬鈴薯腐爛失收。馬鈴薯乃當時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失收加上其他社經因素,嚴重衝擊貧苦農民的生活。
回顧一點歷史:愛爾蘭自1801年成為大英帝國一分子時,人口500萬,45年後已激增至800萬人左右,人口增長造成糧食壓力。八成愛爾蘭人是天主教徒,多數屬貧困農民,而擁有最多土地的大地主則是新教徒,居於大不列顛島,因此多數農產品最後會送到大地主那裏。
宗教分歧、貧富差距,正是愛爾蘭人和英國人貌合神離的理由。
到1780年,農業失收時,英國政府怕出現饑荒,曾禁止愛爾蘭農作物出口。可是1845年那一次饑荒,英國政府卻沒作出禁令。
結果,餓死的愛爾蘭人超過100萬,許多人被迫離鄉別井,坐船去美國的最多,數十年間愛爾蘭的人口銳減至400萬。之後百多年,愛爾蘭人仍然因為生活而不停外闖。
《The Famine Memorial》雕塑栩栩如生,讓人感受到當時的悲痛和苦難,卻也提醒人們,今天的幸福並非必然。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
-
凍齡男神丨洪金寶細仔洪天照近照曝光 顏值高擁六呎高曬爆肌身材傳與「謀女郎」戀情告終 |
|
-
-
癌症患者生蛇風險高 易有後遺症 及早注射疫苗 減徵狀困擾 |
|
-
關節痛難治標治本?物理治療師推薦一好物 內外夾擊解痛楚 |
|
-
一線搜查|報$2.2萬11日歐洲五國團被迫參加自費景點 20名團友集體投訴「三宗罪」 |
|
-
離奇死亡丨驗屍官分享最離奇死因 1類說話足以致命提醒2種人忌食牛扒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上星期五寫100萬愛爾蘭人於1845年的大饑荒中,離鄉背井,坐船遠走美國。 前年去愛爾蘭都柏林,住在Pearse Street,大清早散步到River Liffey。 這條被譽為都柏林生命之河,譯作利
https%3A%2F%2Fskypost.hk%2Fcolumn%2Farticle%2F2578366%2F%E6%84%9B%E7%88%BE%E8%98%AD%23The%20Famine%20Memorial%23%E9%A6%AC%E9%88%B4%E8%96%AF%E9%A5%91%E8%8D%92
https://skypost.hk/column/article/2578366/愛爾蘭#The Famine Memorial#馬鈴薯饑荒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2575000/2578366/20200302JFN001__20200302_L.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2575000/2578366/
生活副刊
專欄
007
2578366
503
503007035
生活副刊
com.hket.sp.model.v2.FormalTag@7612078d com.hket.sp.model.v2.FormalTag@54af6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