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越南#Pho#遍地開花

發佈時間: 2019/12/06

越南#Pho#遍地開花

喜歡吃越南Pho,在越南吃Pho,特色是坐在凳仔上,隨意在街邊,小小一碗Pho,都出奇地好吃。

近兩年香港多了「錦麗」這個選擇,當然還有獲米芝蓮推介的「brass spoon」,吸引不少名人光顧。湯底每天用上百斤的牛骨熬製,而且分量夠,一個人吃不完。

Pho的湯底主要用洋蔥和牛骨熬8至24小時製成,部分地區加入冰糖,討女顧客歡喜。今天在世界各地吃的越南Pho多屬西貢式,跟早期的越南難民多由南越走難有關;特點是用上許多新鮮香料,在湯料內加入薄荷、九層塔、芫荽,佐以魚露、青檸汁和鮮紅椒,味道複雜交陳。

之後北越人也出逃,到了外國人生路不熟,開餐館似乎是出路,於是令Pho遍地開花,才有越北、中部和南部之分,河粉有粗細,湯底也見濃淡之別。曾在三藩市、紐約、溫哥華、悉尼及墨爾本吃Pho,都十分好吃。當然,在法國的別具獨特風味,(法國曾統治越南),在圖盧茲(Toulouse)更幸運地遇上了「O Pho」,被譽為當地最佳的越南餐館。

越南跟中國一樣,一直是農業社會,吃Pho理應不吃生牛肉,故現在我們吃的生牛肉Pho,可能受到法國菜的影響也說不定。

在帝苑酒店「Le Soleil」認識了主廚杜翠玲,一個越籍女廚師鎮得住男性主導的廚房,而且不斷推陳出新,十分難得。她是越南海防人,早在越南讀書時已學廚,而媽媽在家鄉開私房菜,她耳濡目染,難怪煮得一手頂級越菜。

她說海防在越北,口味偏酸,會兼顧港人口味。喜歡「Le Soleil」的牛肉湯底,以牛骨加上蔬菜和多款香料熬八小時,湯底清澈,味道卻十分濃郁,跟她一樣外柔內剛。在他鄉的香港,在男權社會,拼出一片天;越南人何嘗不是幾經苦難,仍誓不低頭?(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