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愛爾蘭#風吹麥動#Dublin Castle#一笑泯恩仇

發佈時間: 2018/06/08

愛爾蘭#風吹麥動#Dublin Castle#一笑泯恩仇

一個月前,看了電影《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風吹麥動),是講愛爾蘭獨立,引發我上周末去了一趟都柏林。

早在公元9世紀,愛爾蘭已被丹麥人入侵和掠奪,之後是英國人。13世紀初,都柏林城堡Dublin Castle建成,是愛爾蘭的重要軍事設施,又是英國王權的象徵,而更重要的,是殖民統治者籠絡愛爾蘭貴族和有錢人的地方。在此日以繼夜舉行舞會,跳舞、賭博、吃喝、嬉鬧、決鬥等玩意,以消磨他們的反抗意志。

但大多數愛爾蘭人都活在貧困之中,期間他們從未妥協。英國人更規定愛爾蘭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公職,不能和新教徒通婚,亦不能擁有土地。

大地上,風吹麥動,強權下也未能摧毀愛爾蘭人爭取自由的意志。《風吹麥動》的影片背景是1919-1923年愛爾蘭獨立戰爭和愛爾蘭內戰期間,Teddy和Damien兄弟參與愛爾蘭共和軍爭取獨立。之後英國和愛爾蘭簽訂《英愛條約》,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仍奉英皇為帝,另北方六郡成北愛爾蘭仍被英國管治。共和軍內意見分歧,兄長Teddy等主和派認為應該接受條約,因可帶來和平,稍後才繼續爭取愛爾蘭全面獨立;但弟Damien則認為要戰爭至愛爾蘭完全獨立。結果內戰爆發,同室操戈,引發兄弟鬩牆的悲劇。

電影名稱取自19世紀愛爾蘭詩人Robert Dwyer Joyce的同名民謠《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電影風格冷峻,導演堅盧治憑此片奪2006年康城金棕櫚獎最佳電影。影展評審團主席王家衛表示全體成員一致被電影深深地打動了。此片和另一齣電影《傲氣蓋天》又可說是姊妹篇。

片中主角Michael Collins由Liam Neeson飾演,他是愛爾蘭民族英雄,共和軍領袖,和英國打仗時,以城市游擊戰令英軍焦頭爛額。他的城市游擊策略更成為日後所有弱者攻擊強者的戰爭利器。他主和,代表愛爾蘭去倫敦和英國談判,力催接受《英愛和約》。和約簽訂,都柏林城堡由英國人手中交予Michael Collins,他亦成為愛爾蘭自由邦第一個領袖,但內戰隨即爆發,最後他給暗殺了。

之後,愛爾蘭共和軍為繼續爭取北愛爾蘭「回歸」而向英軍狙擊幾十年。90年後的2011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到訪愛爾蘭,就在都柏林城堡內演說時表示對過去深感遺憾,算是和愛爾蘭人一笑泯恩仇," To all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as a consequence of our troubled past I extend my sincere thoughts and deep sympathy, with the benefit of historical hindsight we can all see things which we would wish had been done differently or not at all. "

風雨飄搖數世紀,城堡仍屹立不倒,但逝者如斯,記得這些無名英雄的,能有幾人?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