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被網騙

發佈時間: 2023/11/23

如何面對被網騙

當年疫情口罩荒,徬徨的我苦於為孩子張羅,遂中了第一次網騙損失五百元;後來在社交網站看見特價的名牌兒童睡袋,覺得「好抵」便付款買了兩個,後來才知哪是假網站,損失八百元;從此發誓便宜莫貪,暫未失手。

那總共一千三百元的損失,慶幸對我的日常生活沒太大影響;但我仍然牢牢記住,時而悔恨,因為我們的大腦構造對負面經歷尤其敏感:杏仁核和海馬回乃人禽之別的根源——他們幫我們儲存及重溫受傷經過,提醒我們不要再犯。

在被網騙的憤怒中很容易迷失自己,試試這樣應對:

1. 切勿無限上綱上線式呼天搶地的反問:「點解我咁蠢」、「點解要呃我」、「我做錯啲咩」;問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只會讓自己落入思想陷阱。受騙的當下有環境因素促成頭腦不夠清晰,不一定全是自己的錯。

2. 深呼吸,到戶外有樹的地方走走:給自己空間沉澱及消化發生過的事情,可能會發現某些「我都覺得有可疑」的時刻,在錯誤中學習。

3. 回想當時的自己如何繞過直覺的思疑:是否最近太忙?太累?人生正經歷重大轉變以致身心承受太大壓力所以沒有空間好好思考?先照顧好身體,頭腦才會變得清晰。

不循常規途徑購物,本為家庭節省開支,省下來的錢可花在其他地方,這個初心有某部分都是貪,雖然比不上騙徒的刻意作惡,但兩者本是異質同源的——在「貪」這條路上我們結下惡緣,我比較幸運不用靠行騙度日,不用埋沒良心的做人;希望對方都可以早日脫離騙徒行列,在社會上找到正當的立足點。

放得下對騙徒的恨,便放得下對自己犯錯的悔,從此釋放自己免受他責與自責之困,發現經歷本是成長的一部分。

在經歷中尋得意義,人生便沒有枉過。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楊健恩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