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阿姆斯特丹#小運河 #入住船屋#漂浮人生

發佈時間: 2023/06/30

#阿姆斯特丹#小運河 #入住船屋#漂浮人生

一年去荷蘭,刻意入住船屋。喜歡坐船,亦愛坐cruise,不怕船搖搖晃晃睡不着,反而愛聽潮漲潮退,水聲汩汩。

船屋是船也是屋。荷蘭文woonboot,直譯屋船。當時未有Airbnb,在網上見有人放租,幾天也可以,於是訂了一星期,好好體驗一段漂浮人生。

它是一艘船,可以開動;它是屋,完全像住進apartment般,雪櫃、洗衣機、冷氣機、微波爐,一應俱全。船屋又有信箱門牌、花園餐桌,還有泊車的地方。船泊的堤岸那片草地,我們早上就在外頭吃早餐,下午回來煮煮咖啡。

河上若遇上有船隻經過翻起細浪,拍打河岸,船屋會有搖晃,卻未致於會影響睡眠。不過,早上卻有不速之客來敲窗叩船,原來是有幾隻天鵝造訪,或許之前有人為牠們預備早餐吧。旅途上的體驗真是意想不到。

荷蘭船屋也有故事。話說19世紀末,荷蘭走上都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許多世居鄉郊的人到城市找工作。此外,國家興建鐵路,原先是主要交通工具,連接內陸地區的運河小船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停靠在運河旁。

那些湧進城市打工的人,既買不起,也負擔不起房子的租金,惟有住進這些風光不再的河船上。貧窮潦倒的新移民,遇到形單隻影的小河船,互相扶持,好歹也叫做有個歸宿,船屋由此而來。

據記載,第一艘船屋早在1652年已出現。上世紀50年代,戰後一代嬰兒潮湧現,房子不夠,政府宣布船屋合法化。現在阿姆斯特丹有多達3,000多艘船屋,又因為船屋太多而妨礙運河交通,政府不再發牌。

莫遣閒愁似江海,潮生潮落幾時休。以前入住船屋是貧苦大眾,今天入住卻是型人潮事。(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