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檳城#水上村落#打卡聖地#成名代價

發佈時間: 2022/12/07

#檳城#水上村落#打卡聖地#成名代價

旅行,吃喝玩樂以外,也會想尋幽探秘,在檳城舊區喬治市,有一些房子寫下一筆逝去歷史。

一個世紀前,檳城在英國殖民統治下變成自由貿易港,成為印度和中國海運之間中途站,吸引不少人移居至此。華人起初住在臨時搭建的寮屋,後來在水岸邊上築橋而居,興建屬於自己的水上村落,一如香港大澳棚屋,並以這些村落為經商碼頭。

華人在外,同姓同宗喜聚居一處,可以互相照應。這些水上村落以橋連接,又是同姓人住,故稱姓氏橋,都是源自同一個原鄉,有說是福建省泉州同安縣移民後裔。現時檳城僅存6個這樣的碼頭棚屋,其中5個以姓氏區分︰姓周橋Chew Jetty(最古老和最大的)和姓陳橋Tan Jetty等,另一條是雜姓橋Mixed Clan Jetty。

歲月悠悠,橋民的生活並沒有大改變,很多橋民已是第五代了,姓氏橋仍然由原來氏族居住。不過以前橋民都會自己開店或在家中工作,後來年輕人都搬到岸上,甚至去了馬來西亞半島居住和工作,只有年長的人仍在此居住。

2008年,喬治市歷史地段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姓氏橋也納入世界遺產範圍,水上村落成了檳城的觀光景點之一。最著名的是姓陳橋,大部分旅遊網站都推薦到此打卡。也難怪,細細長長的木橋,橋的盡頭是紅色小屋,原來是媽祖廟。

廟的對岸是周姓橋,非常熱鬧,橋上有小賣店和食肆,又有人經營假日民宿,橋民會親自下廚,和遊客共晉晚餐,讓遊客體驗橋民生活。

對居民來說,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可說是好壞參半。因為土地不屬橋民,所以沒有話語權,初時政府想賠錢給橋民搬上岸,後來有NGO介入,居民才可以住下來,這是好的一面。

壞的一面是,遊客蜂擁而至,處處人山人海,無復以往的寧靜舒謐,這就是成名的代價。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