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蘇彝士運河 #和平使者#橄欖樹下

發佈時間: 2021/03/31

蘇彝士運河 #和平使者#橄欖樹下

台灣貨輪在埃及蘇彝士運河擱淺,成了國際頭條新聞。第一次去蘇彝士運河是80年代中,驟眼看只是一條在沙漠上的「河道」,但當貨櫃船緩緩駛過卻十分震撼。

經歷過60-70年代的中東炮火,埃及和以色列互相敵視,在運河兩岸有不少荷槍實彈的士兵站崗,和首都開羅一樣。在耶路撒冷也一樣,只不過士兵是猶太人。

在一座清眞寺門外,兩個以色列軍人在一棵橄欖樹下乘涼。跟他們混熟後,其中一個19歲的年輕士兵拿出銀包,讓我看他女朋友的照片,還問我女朋友漂不漂亮。和他拍照後,問他要地址,待沖曬後把相片寄回,他用生硬的英語說︰「I don't know whether I can still be alive next week。」聽得令人心酸。

二戰後,英國退出巴勒斯坦時刻意製造矛盾,自此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勢成水火。因宗教關係,阿拉伯國家全面支持巴勒斯坦,其實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同根,都是閃族人,只是宗教狂熱和極端國家主義把和平眞理變成強烈的仇恨,及永續的報復。

橄欖樹,地中海文明的開端。以色列第一任國王在加冕時額頭上塗上橄欖油,代表上帝的祝福。對基督徒來說,橄欖一樣神聖,創立法蘭克王國的Clovis,傳說他被加冕的唯一原因,是在儀式上飛來一隻來自天堂銜着一瓶橄欖油的鴿子。

回教徒嘛?先知穆罕默德把真主阿拉體現的聖光,解釋為來自「既不東方亦不西方聖樹」中孕育出來的聖油,經燃點後發出的光芒,一般相信,指的是橄欖油。

橄欖樹無論對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是代表智慧、和平。清真寺外那棵橄欖樹相信仍在,至於那個19歲以色列士兵,如果還在的話,都應該中年了。橄欖油具有美容、治病和慰藉心靈之效,卻化解不了以巴衝突。(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