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末代皇帝》#唯一西方電影 #紫禁城拍攝#空前絕後

發佈時間: 2020/07/10

《末代皇帝》#唯一西方電影 #紫禁城拍攝#空前絕後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3歲登基,6歲退位,見證大清滅亡,經歷張勳復辟、軍閥割據,後被日本扶植稱帝,二戰後被蘇聯俘虜,九五之尊淪為階下囚,1950年重返中國,接受10年勞改,晚年以園丁身份,在文革期間患癌逝世,終年61歲。

他是愛新覺羅‧溥儀,一生曲折傳奇的「末代皇帝」。

1986年,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根據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開拍電影《末代皇帝》,成為中國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在紫禁城太和殿取景的西方電影。

據說劇中的「小溥儀」是唯一真正坐上「龍椅」的平民。有指貝托魯奇的申請能夠獲得批准,與他的共產背景有關。

這部戲空前絕後,刷新了中國電影史紀錄。當時故宮每日平均接待超過5萬名遊客,卻因為拍攝《末代皇帝》而全面關閉。其中溥儀登基大典一幕,更耗時6個月籌備,僱用超過2,000人飾演侍衞、朝臣及太監,營造氣勢萬千的景象,全部臨時演員的辮子假髮加起來重達1噸。要安排2,000人化粧、排位,談何容易?為免影響進度,劇組在開拍前10日,緊急培訓了50人處理臨時演員的造型,結果2小時內辦妥,即是平均每3分鐘便完成一個造型,速度之快令人佩服。

為確保紫禁城的文物不受推軌鏡頭、搖臂和燈光設備破壞,小溥儀在太和殿坐上龍椅一幕,僅由一名攝影師手持輕便斯坦尼康錄像機(Steadicam)拍攝。片場有嚴格的出入審查,沒帶證件的演員和後勤,一律禁止內進,其餘大部分內景都在北京及意大利的製片廠或影棚內錄影。

傳奇的故事、寫實的場景、精巧的服務、講究的燈光、引人入勝的配樂,使《末代皇帝》成為1987年奧斯卡頒獎禮的大贏家,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9個獎項。

貝托魯奇說過︰「假如我對溥儀沒有同情,就不會拍這部片。」導演沒有在電影中評價溥儀的功過,在他的鏡頭下,他不過是一個出身顯赫但無權無勢的傀儡,一個立於封建卻崇尚西方的青年,一個在時代巨輪下身不由己的凡人。

電影成為改革開放後,西方社會窺探中國的一扇窗。同時,把褪去封建色彩、在新舊洪流下重新定位的歷史古國,以全新姿態帶上國際舞台。(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