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殺手細胞淋巴癌

發佈時間: 2025/04/17

殺手細胞淋巴癌

「淋巴細胞」(Lymphocytes) 包括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T細胞及NK細胞淋巴癌比較少見,毒性一般較高。

四十歲陳先生近月經常流鼻血,同時有鼻塞現象;鼻腔檢查發現腫瘤,活檢確診高毒性「殺手細胞淋巴癌」(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癌細胞含「愛潑斯坦·巴爾病毒」基因。正電子掃描及骨髓穿刺活檢確定癌細胞未有擴散跡象,屬一期。陳先生先接受每週一次靜脈注射單一藥物化療「順鉑」(Cisplatin),並同時接受「放射治療」 (Concurrent radiotherapy);之後還必須接受「混合藥物化療」(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作鞏固,增加治癒機會。

九十歲王伯皮膚潰瘍久醫不癒,活檢確診高毒性「殺手細胞淋巴癌」,癌細胞及血液皆見「愛潑斯坦·巴爾病毒」基因。正電子掃描及骨髓穿刺活檢顯示癌細胞已經擴散,屬四期。王伯身體狀況欠佳,不宜接受化療;癌細胞全身擴散,放射治療的作用亦不大。淋巴癌細胞表面有CD30蛋白,醫生處方針對CD30蛋白的「布倫妥昔」單克隆抗體 (Brentuximab),療效顯著,皮膚潰瘍漸癒;副作用輕微,主要影響神經線,令手腳麻木,可接受。

五十歲的李太早年確診鼻腔「殺手細胞淋巴癌」,正電子掃描及骨髓穿刺活檢確定癌細胞未有擴散,化療及電療後順利康後。淋巴癌多年後在原位復發,李太必須再接受化療,然後進行「自體周邊血干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仍有機會根治。

鼻腔腫瘤有鼻咽癌及鼻淋巴癌;兩種鼻腔腫瘤在東亞地區的發病率皆較高,亦同時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EBV) 感染關係密切。

(本欄隔星期四刊登)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