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心理邊界

發佈時間: 2023/12/21

續談心理邊界

筆者在過去的文章曾提及個人心理邊界(刊於7月6日),今次延伸去討論一下家庭的邊界。

治療室中,很多受助者的壓力來自於與家人的關係。有父母不懂如何教導子女,細問下發現他們始終放不了手,很多事情亦過度干預,忘記了子女們已經進入青春期,開始需要更多個人空間;亦有一些成年子女不懂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本來溝通上已易有磨擦,但子女因為心中的責任感,不斷提醒自己要付出和照顧他們,最後兩敗俱傷,燃燒的是大家的精神健康。

家庭以一個系統來看,每人都發揮著自己的角色,擁有著相應的義務和權利,互動下家庭得以運作。一個家庭擁有合適的邊界,意指成員要明白家人之間也有私人領域和責任的界線。有時人們因家人之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完全介入家人們的生活,使界線變得模糊,最後換來的不是親密,而是糾纏。

家庭邊界變得模糊的源頭是什麼?這有可能是一代傳一代,父母與家人的相處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長大後又用相似的方式與其他人相處。要放下過多的責任感,首先要令受助者明白背後的想法源自於過去的經歷,其實不利於與家人相處。

該是時候先照顧好自己的需要,容讓每個家人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保持一些隔離可能換來更多的親密。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馬瀚祺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