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音流學?

發佈時間: 2023/02/20

甚麼是音流學?

音流學「Cymatics」一詞源自希臘語「kýma」,意思是「波浪」,由瑞士醫生Hans Jenny所命名。它使用的設備很簡單,例如由小提琴弓彈奏的克拉德黃銅板,又或是中國古代的龍洗盆也可以。一般而言,是用音頻去震動一個以沙粒或水覆蓋的平面,不同聲波頻率會排列出一個對應特定的圖案;隨着頻率上升,圖案形狀會變得更複雜。音流學最新技術來自2002年英國聲學工程師John Stuart Reid,他發明的CymaScope,是以純淨水直接放在鋪上乳膠薄膜的揚聲器上。由於水的表面張力具高度靈活性,可印記一瞬間只有幾毫秒的聲音變化,呈現更多細節。

1,000年前的非洲已有部落民族把沙粒撒在震動的鼓面上,製造出各種圖案作為占卜。之後發明家達文西和伽利略也曾提到敲擊所致的音頻,會使鋪有粉末的表面排列出圖案。直至17世紀英國科學家胡克,及18世紀德國物理學家克拉德尼,音流學才有比較系統化的進展。

從科學角度看,它似乎是一種將音波變成圖像的技術。但以神秘學來觀看這些複雜圖案,就不禁讓人想起神聖幾何學的圖案,例如那些被稱為柏拉圖立體的凸正多面體、歐美的神秘麥田圈、宗教建築及書籍內出現的圖案,到印度教和佛教的曼荼羅,基督教、回教甚至凱爾特人裝飾的圖騰等等。

印度教有「聲音就是梵天」的說法,基督教聖經提到上帝用話語創造世界。難道音流學就是印證宇宙本質源於震動共鳴的證據嗎?(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海林 港台第一台節目《哈林奭失眠》逢周日深夜12時,以文化、科技、數據研究角度切入多元議題,看失眠夜的化學作用。
欄名: 哈林奭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