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文化如何傳承

發佈時間: 2022/11/18

 手語文化如何傳承

剛開始接觸聾人社群時,朋友們是這樣教的--「聾人」以手語為榮,擁抱聽不見的身份,更有深厚的聾人文化基礎,而「弱聽人」則稍往聲音世界靠近,用助聽器來接收信息,也不介意開口說話。因着兩者的溝通習慣和價值觀差異,他們之間沒那麼容易緊密聯繫。無論在香港或海外,「聾人」和「弱聽人」的區分算是這個圈子的基礎小知識。

世事幻變無常,到了21世紀,助聽科技日趨完善,融合教學成為主流,許多聾童在配備人工耳蝸後,就被安排到健聽學校就學,以口語溝通。以往,聾人總是在聾人學校中跟友儕建立緊密的人際關係和手語能力。但現時,香港的聾人特殊學校只得路德會啟聾學校一間。聾人引以為傲的手語和文化,下一代會由誰接棒呢?在學術圈子裏,聾人的存在價值更成了研究題目。聾人擔憂自己社群中優秀的傳統後繼無人,手語會成為瀕臨消失的語言嗎?

與此同時,香港中文大學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讓聾人和健聽兒童從小在學校多相處,一同學習手語和口語。在多年耕耘下來,畢業聾生手語十分流暢,也接受過口語訓練,在聾人和健聽世界都有相當豐富的溝通經驗。這種兩棲的新生命狀態,暫或無以名之,但應不是「聾人」和「弱聽人」的傳統框架可以涵蓋的。而從小接觸手語,並長期跟聾人共學共存的健聽人,對差異早有體會,手語也是自然而然地學會。這一群聽得見的手語人,對聾人社群日後的發展會擔當甚麼角色?他們對平等共融的看法是怎樣的?將來又能為社會帶來甚麼意想不到的改變?

隨着時日漸進,希望以上這一切都有圓滿的答案。

撰文: 陳意軒 逢星期日晚6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欄名: 有聲無聲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