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星期日晚6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疫情下,人人須佩戴口罩,對聽障人士(聾人及弱聽者)影響很大。聽障人士與健聽人士溝通時,須讀唇、聽聲音及觀察面部表情,來幫助理解說話內容。 全城戴口罩後,聽障人士日常生活遇到很大的障礙。例如到醫院或牙醫
籃球場上哨聲一響,球迷的歡呼聲、吶喊聲、教練喊叫的指令聲,此起彼落,正在場上比賽的其中一方球員卻甚麼也聽不到,只感受到球鞋擦地、籃球擊地和自己心跳的震動……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太專注,真正原因是他們來自聾
我是一名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即聾人所生的健聽孩子。 常言道「生仔要考牌」、「讓孩子贏在起跑綫上」。聾人相愛後組織家庭,到生兒育女的階段,困難接踵而來。首先要「聽」
隨着科技進步,科學家都孜孜不倦的鑽研怎樣找出「聽障」的人體基因,並利用遺傳工程技術減低聾童的出生率,至今已有很大進展。其背後的假設,是人類必須能聽能講,四肢健全年輕力壯,身形精神都維持於某一個狀態才算
一間小小的咖啡店,如何實踐「人人平等」? 每個人生而不同,要達致一個平等的社會,單單給予每個人一模一樣的待遇並不足夠。學者Sandra Fredman就曾提出「平等」的不同面向,指出我們需要關注社會上
我是一個使用手語成長的聾人,偶爾需要健聽人同行處理事務。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健聽人亦會遇到需要我協助解決的問題,而我亦可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幫助他們。 一次,一個熱心學手語的健聽人想把握機會觀察聾人對話,
剛開始接觸聾人社群時,朋友們是這樣教的--「聾人」以手語為榮,擁抱聽不見的身份,更有深厚的聾人文化基礎,而「弱聽人」則稍往聲音世界靠近,用助聽器來接收信息,也不介意開口說話。因着兩者的溝通習慣和價值觀
我們怎樣可以更認識聾人世界?一直以來,聾人朋友又是如何走進健聽人的世界呢? 黑朱的身邊人,除了聾人朋友,還有養比高犬的健聽好友Patricia、曾經在入大學時為她指點迷津的弱聽師姐李菁、在求學時期被她
在很多傳媒訪問的描述中,聾人都似是有着「很專心工作,不易分心」的優點而得到僱主讚賞。然而在這一句背後其實沒點破的,是聾人在職場沒有得到適當的支援。要是一天到晚都無法跟身邊人溝通,眼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埋首
你是誰? 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份,都是由不同的拼圖拼湊而成。我們的種族、文化、年齡、性別、性格、身體特徵、語言、家庭環境、成長經歷、職業、所屬的社群和組織、宗教、所支持的價值和信念……你會如何描述自己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