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儀博士
唐文儀博士

「拗柴」後正確處理 防後患

發佈時間: 2022/09/06

「拗柴」後正確處理 防後患

「拗柴」意指足踝關節損傷,中醫稱之為「崴腳」,發生原因是關節內側的韌帶過度牽拉並造成撕裂。好發於熱愛運動或平日缺乏身體鍛練、平衡力欠佳的人,常見症狀包括關節出現腫脹、疼痛及瘀斑等。

在我行醫生涯中,不時遇見拗柴一段時間後仍未復元的個案,歸根究柢,或因患者沒有作出及時和正確的處理。

有些人在急性足踝關節損傷期(一般在24至48小時內),刻意多走路,以為可改善患肢的靈活度,實際上會影響韌帶的修復。正確做法是避免走動,靜止休息,才可預防進一步損傷,減輕軟組織滲出、腫脹程度。

在急性期內,切勿採用熱敷處理患肢,因為熱敷會引起血流加快,軟組織腫脹加重,阻礙患處復元。建議每數小時進行冷敷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防止傷患持續腫脹及減輕疼痛。

之後做好對損傷足顆關節的加壓和固力,宜用彈性繃帶包紮患處,保護患肢以免再度扭傷。注意鬆緊要適中,過緊會影響血液循環,加重腫脹。最後把患腳抬高於心臟水平,以增加血液回流,減輕足顆關節腫脹。

需知道,如果足踝關節損傷處理不當,有機會發展成慢性足踝關節損傷,屆時足踝關節不穩定便會走路無力、疼痛。患者可通過中醫正骨手法及內服中藥,消除患肢腫痛,並促進受損的韌帶及軟組織加快復元。拗柴後患處的腫脹及痛楚,約需2、3星期才漸消退,亦要視乎足踝韌帶的撕裂程度,愈嚴重的康復時間愈長。

臨床小貼士︰平時適當的身體鍛練,保持肌肉的柔韌性,運動前做熱身,行走時盡量走平路,可預防拗柴。(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唐文儀博士 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醫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