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rey Ng
Audrey Ng

家長面無表情對孩子的影響

發佈時間: 2022/02/23

家長面無表情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回應與笑容,對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小嬰兒尤關重要。

正在牙牙學語的嬰兒,經常「吚吚呀呀」爭取父母的關注,他們喜歡看見家人的微笑,跟他們親密對話,當他們指手畫腳得到回應時,內心便會產生滿足和安全感。

但如果父母對嬰兒的訴求視而不見,不作回應,孩子又會怎樣?

外國有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請一向對孩子有問必答的媽媽別過頭來「變臉」,以一副面無表情的姿態面對孩子2分鐘。你能想像結果會怎樣嗎?

孩子當然一眼就看出媽媽不對勁,於是開始以大動作的方式指東指西、拍掌、伸手到母親面前,甚至尖叫,試圖引起關注。然而當母親繼續面無表情,孩子開始壓力急升,變得煩躁不安,四處張望,企圖掙脫困局,最後哭喊起來。

進行這項研究的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教授Edward Tronick,自70年代開始進行有關面無表情的研究,發現如果情況持續,孩子激動的速度更會加快。(詳情可在Youtube搜尋「still face experiment」)

上述實驗主要是用來研究抑鬱症母親漠視孩子溝通的影響。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在湊仔時沉溺於手機,其實跟面無表情的家長有甚麼分別?

不單止手機,電視對阻礙親子對話和親密感,同樣影響深遠。有美國兒科醫生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家裏開着電視的家庭,家長對幼兒說話的單字量,每小時會減少90%!

可幸的是,在面無表情的實驗中,教授分享,只要孩子重拾有回應的愛與關懷,無論情緒和安全感都會好轉,茁壯成長。

疫情下學校再度停課,社交距離措施收緊,很多家長直言,跟孩子花多了時間在電視和平板電腦上,希望上述分享可以為大家帶來反思。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Audrey Ng 80後P牌媽咪,由懷孕280天起分享陀B湊仔歷程
欄名: B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