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全身想旅行」?

發佈時間: 2022/02/10

為甚麼「全身想旅行」?

拜年時,朋友聚首一堂深入傾談,也談到近年來生活上的變化。突然,老友帶點哀傷說:「唔知幾時可以去旅行呀!」

大家無言,疫情下不去想旅行好久了。

每天要應付的事情排山倒海,幻想旅行是奢侈的,正如幻想「告別口罩」,和現實狀況距離太遠,疲倦的腦袋不想浪費能量,所以沒多想。

然後,另一位好友用電話播黎明唱的《全身想旅行》,朋友們就拖着小孩子們聞歌起舞,舞動身體,釋放盼望。

1999年《眼睛想旅行》的回憶躁動,誰想到現在旅行竟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英國哲學家艾倫‧狄波頓曾深入探討旅行的意義。他帶好奇的探問,人為何想旅行,這滿足了甚麼心理期望?又帶來甚麼心理滿足?

這是學者的好奇,細心觀察,旅行的確怪異,好端端的離家出走,拖着一個皮箱奔向陌生之地,還花錢住進不認識的旅館,睡到別人準備的床上。

我也認識這樣的人,在家裏會失眠,只有在旅行途上,在旅館的床上才能呼呼入睡,陌生的反而令他更有安全感。

香港人熟悉的旅行食買玩,更深層次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脫出去,短暫忘記自己是誰,也包括背上的責任、重擔和未完的事,跟自己的身份「請個假」。更深入的旅行,可以在陌生國境想到新的可能性,再帶着鮮活的力量回家,如果只是表面食買玩,回家後可能更累。

撰文: 何念慈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