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 是先天定後天?

發佈時間: 2018/08/01

行為偏差 是先天定後天?

瑞士一群科學家發現,幼鼠若持續經歷重大壓力,例如在毫無預警下與母鼠每天短暫分開,就算情況只維持兩個星期,幼鼠長大後較常出現偏差的行為。科學家更在這些老鼠體內的精子和腦細胞中,發現異常的核糖核酸(2014年《自然-神經科學》期刊)。核糖核酸在動物的遺傳編碼、基因表達等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幼鼠的研究適用於人類嗎?人類的偏差行為是源自先天抑或後天?答案可能莫衷一是。不過,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很多情緒失調、行為偏差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在童年時很可能也經歷過重大事故。例如被嚴重的體罰、經常目睹家庭暴力、被照顧者長期忽略、與父母長時間分隔等。

有母親對我說︰「個仔常故意做一些事來激嬲我,明知我怕嘈,他就一天到晚吵個不停。我不是想大聲罵他,我只是想叫他靜下來。」細問之下,母親年幼時的家庭經常吵罵不休,有時家人更會大打出手。母親自小對聲音特別敏感,少許雜音也能令她神經繃緊,需要立時處理、制止。於是,母親愈大聲喝罵兒子,兒子就愈對抗頑皮;母親愈想要寧靜,家裏就愈嘈吵。

我認為,兒子頑劣的原因是先天或後天並不重要,最重要的他們兩母子都需要醫治。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潘惠玲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