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自己的敵人

發佈時間: 2017/09/20

坐在我面前是一個時尚少年。他高高瘦瘦,有一頭鬈鬈的短髮,戴着一副韓式眼鏡,背着一個自己設計的袋子。他神情哀傷,把頭垂得低低的。

他說他並不快樂。他熱愛藝術創作,夢想成為插畫家。然而,家中長輩卻希望他循規蹈矩地上大學,成為專業人士。每當他畫畫的時候,父母總投來輕視的目光,認為他在浪費時間。說與其畫畫不如好好讀書,家中的經濟無論多困難也會支持他上大學。

每次他聽到父母的說話都會情緒崩潰,只能躲在房中大哭。他所重視的與父母所期望的不同,感到非常痛苦。他責備自己做不到父母的期望,更經常自我批評為如垃圾般無用,加深沮喪感。

原來,自我批評比他人的不認同帶來更大的傷害。

透過心理治療,少年模擬與內在的批評者對話。少年表達被批評者責備得體無完膚的感受。批評者的出發點是提醒自己要平衡自我和家人期望,只是內在責備的聲音太嚴苛,令自己累積過多負面情緒。

少年向內在的批評者表達真實需要,希望批評轉為支持,能認同自己只是與別不同,可以去探索屬於自己的路。少年感受到自我肯定的力量,終於輕輕的笑了。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黃肇誼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