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中性粒細胞數量降 增感染風險

發佈時間: 2023/02/23

中性粒細胞數量降 增感染風險

血液內的正常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淋巴細胞」(Lymphocytes)、「單核細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及「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s),「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可增感染風險。血液正常時,「中性粒細胞」的數量一般是1.5單位以上;降至0.5以下,患者容易受細菌感染;0.1以下則非常危險;如果情況持續一段長時間,風險會倍增。

25歲的陳小姐最近體重突然急降,同時有心跳及多汗現象。驗血報告顯示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迹象︰「甲狀腺素」上升,腦下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下降。醫生處方抗甲狀腺藥物「卡比馬唑」,病情迅速受控。6個星期後,陳小姐出現發燒及喉嚨痛現象,驗血檢查顯示「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接近零,骨髓活檢確診「卡比馬唑」誘發「粒細胞缺乏症」,情況危急。醫生處方靜脈注射強力抗生素,還有「升白血球計」G-CSF。經治療後,陳小姐的體溫逐漸回復,中性粒細胞數量亦回升,順利康復。

40歲的李小姐驗身發現「中性粒細胞」數量持續偏低,血紅蛋白濃度及血小板數量則正常;骨髓檢查沒有異樣,醫生懷疑陳小姐患有「自身免疫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75歲的王伯最近肺炎入院,同時發現「中性粒細胞」數量下降,血紅蛋白濃度及血小板數量亦偏低;骨髓檢查確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症」,同時有轉化成「急性白血病」的迹象。「異體血幹細胞移植」屬根治方法但風險高,年紀大的王伯不宜。醫生處方去甲化藥物「阿扎胞苷」,可以活化「抗癌基因」;每4星期連續注射7天,可控制病情。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