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
梁憲孫

男患缺鐵性貧血 多因腸胃問題

發佈時間: 2022/07/14

男患缺鐵性貧血 多因腸胃問題

男性一般比女性較少患上「缺鐵性貧血」,病因大多是腸胃出現問題。

30歲的陳先生有便秘及痔患多年,痔瘡經常大出血,導致出現缺鐵性貧血;醫生處方鐵丸及通便藥物,同時安排手術處理他的痔瘡問題。

30歲的英國人亨利,幼時確診在華人中極少見的「乳糜瀉」,屬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疾病;主要會影響小腸,病徵包括腹瀉、腹脹及營養不良,引致體內缺乏鐵及葉酸。亨利需要長期服食鐵丸及葉酸以補充不足,可改善貧血的情況。

40歲的王先生驗血時發現有嚴重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減少,同時有溶血現象,並且缺少鐵質。骨髓檢查確診「再生障礙性貧血症」(Aplastic anaemia),骨髓造血功能受損,令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減少,屬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流式細胞儀檢查顯示王先生同時患有「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屬罕見的後天溶血病,與「再生障礙貧血症」有密切關係;骨髓造血幹細胞的PIG-A基因出現的突變,影響該基因所控制的「糖基脂醯肌醇錨定蛋白」,基因突變令患者的紅血球缺乏這種酵素,即容易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補體」攻擊,在血管內出現溶血現象,令紅血球內含鐵的「血紅蛋白」從尿液流失,因而缺鐵。

60歲的張先生,20多年前曾因嚴重胃出血而入院,最終確診胃癌,須接受「全胃切除手術」(Total gastrectomy)。張先生最近發現患上缺鐵性貧血,相信與早年的胃切除手術有關。食物吞嚥後經食道入胃,胃酸含大量鹽酸,具氧化作用,將食物中的「三價鐵」氧化成「二價鐵」,然後在小腸吸收。全胃切除手術令胃酸分泌減少,不利「三價鐵」氧化,影響小腸吸收鐵質。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