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發展商公布了由Zaha Hadid Architects操刀的中環重建項目,作為超高姿態的地標建築,不論其外形或後Zaha年代之宗派傳承,相信大眾都會持續討論。知名建築師生前其門如市,逝世後才落成的建築並不罕見。上周提過老萊特晚年愛上亞利桑那,因此他死後才面世的「真」作品在此地也特別多。
今天到訪Taliesin West,沿着以表揚大師而命名的Frank Lloyd Wright Boulevard西行6哩,會發現路上豎立了一幢125呎高的三角形「尖塔」(Spire)。其平面呈鑽石形,塔身以藍色玻璃及綠色鋼架為主調,由下而上以逐漸變小的三角及平行四邊形建構出豐富立體的造型。猛烈的陽光經玻璃過濾後變得柔和,硬朗的尖塔也頓時顯得晶瑩剔透。
有萊特加冕的尖塔當然成為區內景點,可是如此強植的地標結構,與一生追求融入環境的理念看似格格不入,究竟「萊特尖塔」是怎樣出現的?原來背後故事比建築還要精采。
1954年亞利桑那州政府準備擴建古典主義風格的舊議會大樓,並選用了近乎結構主義的地標式塔樓設計。從不刻意追求標誌性的萊特按捺不住,自行選址設計了符合他沙漠有機建築的方案,並命名為Oasis。規劃以六角形為藍本,公共空間布滿了綠化園林及水景池,廣場由蜂巢天窗組成的巨大天幕覆蓋,設計大膽破格,是真正能稱為綠洲的作品。
萊特向當局毛遂自薦,本着公共建設應屬於市民而非由政客一錘定音的宗旨,展開了就新設計的推廣及公眾辯論。不難想像,此種完全顛覆既定程序,得罪同業又挑戰當權者思維的做法最終不獲接納,宏大的構想也只能停留在圖紙上,州政府也錯失了一個藉新建築而帶來的發展機遇。
直至2004年,發展商為求增添新建商場賣點,決定找萊特太太及老徒弟幫手規劃大道交滙點為藝術廣場,將原置於Oasis天幕上之尖塔改建於廣場中央,尖塔也就在萊特離世後45年才橫空出現。
脫離了本體建築,今日的尖塔諷刺地成了單純的紀念碑。後人對萊特的敬仰是還了其心願,還是違背了其建築理念,各有見解,惟此小部分的Oasis重現,可說是對當年缺乏視野、不聽民意的政權作了一個無聲抗議。(萊特篇之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Csir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