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2020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想像不到的,預算不到的,都發生了。COVID19帶來了全球性的改變,疫情蔓延,全球都被迫停下來;lockdown,當人類被迫自困時,天空卻變藍了,自然生態得到了輕微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苦澀地承認了生命中不可逃脫之重。而自20世紀開始,雖然盛行服膺功能美學的包浩斯,強調厚重合理性混凝土樣式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但SANAA卻有另類想法:透過輕盈、
「從前,有對建築少年和少女走進了充滿洪水猛獸的都市裏,用他們的白色的魔法讓鬱悶已久的環境注入另一種悠然自得的舒暢和放鬆。」這正是節錄自台灣著名建築評論家謝宗哲老師所撰寫的《HO!SANAA:妹島和世+
今次介紹的建築書本,是由Paul Goldberger於2009年所著的《建築為何重要》。他自耶魯大學畢業後,便在《紐約時報》撰寫建築專欄,並於1984年獲得了美國普立兹新聞評論獎的殊榮。 Goldb
校園建築一向是路易‧康(Louis Kahn)展示其哲學的舞台,但集其大成的卻不在美國本土,而在二戰後剛獨立的印度。1960年古吉拉特邦(Gujarat)脫離孟買邦自治,邦內最大城市阿默達巴德(Ahm
大師級作品能影響後世,是因其建築能具體表現出抽象的人文精神,並將之轉化為藝術供人欣賞及使用。民主與科學一直是近代文明發展的支柱,建築師在自由開放環境下受新思維衝擊,不斷潤飾作品而成就經典。之前提到萊特
巴黎龐比度中心、波爾多法院、倫敦希斯路機場第5航廈和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4航廈都是出自意裔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的手筆。這位2007年普立兹克建築獎得主親自撰寫的自傳和
全球疫情大流行期間,為了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留在家中,盡量避免外出旅遊,或多或少造就了多一些閱讀時間和空間。雖然未能親身遊歷各地的建築、街道和城市面貌,但趁此時機大家不妨閱讀香港建築中心推薦的書籍,儘
自反修例運動以來,巨型水馬及鋼鐵圍板一直伴隨重要建築,幾近成為不可分割的部分,如堡壘設防的政府總部彷彿成為原概念「門常開」的最大諷刺!往後新建築如何應對及平衡種種問題尚待觀察。古今中外,政府建築除要具
早前發展商公布了由Zaha Hadid Architects操刀的中環重建項目,作為超高姿態的地標建築,不論其外形或後Zaha年代之宗派傳承,相信大眾都會持續討論。知名建築師生前其門如市,逝世後才落成
在商業社會追求盈利效率下,建築師樓依賴員工設計,年輕人為薪酬工作,各取所需;但每遇經濟放緩,企業裁員減薪,打工仔人心惶惶,令這種僱傭關係更顯脆弱。回顧現代建築史,卻不必然是這種冷漠的關係,還有弗蘭克‧
曾經有人問我︰「建築或空間設計,跟其他行業的設計如平面設計、時裝設計、產品設計等,都是大同小異的嗎?」我相信他是因為看到有不少建築師出身的設計師,在產品設計或其他領域得到一定的成就甚至國際獎項,所以有
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得獎建築師湯姆‧梅恩(Thom Mayne)曾說過︰「建築是一種觀察,思考和質疑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位置的方式。」「見、觸
(續上周)在旁觀者看來,譚公誕巡遊隊伍散發出來的耀眼民間色彩,是視覺的盛宴。那種多姿多采的色彩配搭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點也不馬虎。比方說巡遊隊伍中的獅子的色彩設計,各有主色及副色,無論主色是紅、黃、藍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香港筲箕灣的東大街跟平日人車爭道的面貌變得很不一樣。平日熙來攘往的馬路給封了,馬路兩旁站滿密麻麻的人,欄杆上插滿色彩繽紛的旗幟。人們的眼光被一隊隊巡遊隊伍吸引着,他們看着五光十
人由身心組成,身心就如錢幣的兩面,實為一體。心病亦可轉化成身體的病,反之亦然。 香港作為一個高密度城市,居住環境普遍細小,長時間面對工作和學業考試壓力下,要找一個可負擔的安樂窩也十分困難,加上對立的政
因為有2003年沙士經驗,香港市民在面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和應對能力大大提升,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齊心堵截疫症的蔓延。以一個有700多萬人的高密度城市來說,香港人在這次抗疫中的確做得很不錯。 新冠肺炎令
新加坡除領先綠色建築和可持續城市發展之外,在廠房先預製組裝組件、室內裝修、屋宇設備等等建造方法,比其他亞洲國家超前了不少。我曾考察他們實行這種施工方法的工地。相比傳統建造模式,這方法無疑能提升業界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