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傳統文化元素的建築︰東區文化廣場

發佈時間: 2020/04/24

具傳統文化元素的建築︰東區文化廣場

(續上周)在旁觀者看來,譚公誕巡遊隊伍散發出來的耀眼民間色彩,是視覺的盛宴。那種多姿多采的色彩配搭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點也不馬虎。比方說巡遊隊伍中的獅子的色彩設計,各有主色及副色,無論主色是紅、黃、藍,還是綠、黑、白和粉紅,都有十分配襯的副色調;其他龍、旗幟和服飾等等,也有同樣細緻的色彩效果,非常悅目。

民間神功戲的臨時舞台大多用紅布把竹棚包起來,紅色有辟邪作用,也能營造喜慶氣氛,感覺非常良好。這些民間色彩的學問影響着文化廣場的色彩設計,例如︰舞台上的擋聲層採用了朱砂紅色,與那些臨時舞台的紅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舞台棚外層的遮陽鋁片則採用了譚公廟牆身的青磚灰色;花棚、小遮陰亭、建築物等都用上低沉色調。大致上整個項目的建築物,尤其是公園部分的基調是中性低調的,突出了朱砂色舞台及青蔥樹木的存在感。

遊行隊伍中人們表現出的非凡活力,最能顯示居民對生命強烈的積極態度,這種態度又是如何投射到文化廣場的造型上去呢?建築師利用主舞台的外層遮陽鋁板,以不規則的三角造型,在鋼結構之間不規則地排列,希望能營造出生動蹦跳的感覺。在象徵角度來看,主舞台看起來極像粵劇花旦頭上的冠飾,不規則的三角形鋁板好像冠上抽象的飾物在蹦跳。還有小平台上蓋的W字造型,也令人聯想起海鷗飛翔的動作。此外,公園裏的花廊也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形架構,而是以不等邊三角形作單元重複建構,用意也是希望營造躍動的效果。從高空望下去,這條花徑活像一條竄動的龍。這些都是建築師在廣場內營造活力氣氛的嘗試。

美國建築師及建築理論家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著作《A Pattern Language》寫道︰「能夠容納大集會、小集會、節日慶典、篝火、狂歡、演說、舞蹈、大叫大喊和哀悼等活動的公共廣場,在城市的生命中有其一定的位置。」

廣場是居民生活一部分,還未消失的傳統文化更是城市生命的瑰寶。衷心希望東區文化廣場能夠融入居民的生活,讓他們鍾愛的傳統文化能令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采。

撰文: 劉達楹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