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東區醫院複合手術室 省卻病人送檢加快診斷 術前規劃可減至10分鐘

發佈時間: 2022/09/30

搶救病人要爭分奪秒,惟醫院的放射部及手術室等大多位於不同樓層,打散診斷及治療步驟。

東區醫院昨啟用全新複合手術室,設公院首創的術中電腦掃瞄造影系統(下稱術中掃瞄機),配合機械臂血管造影機(下稱機械臂),在手術中可隨時掃瞄病人情況,省卻運送病人步驟,部分術前規劃可望由1小時縮至10分鐘;啟用首年冀將介入手術量提升107個,近半為血管手術。

港島東醫院聯網外科臨床服務統籌彭佳源指,放射診斷在介入治療擔當重要角色,醫生需通過X光、CT等掌握病人情況及規劃手術,惟運送創傷及危重病人到不同樓層,除了費時亦涉安全考慮,「此類病人常插着大量喉管及維生儀器,情況稍有不穩定,需先送回ICU搶救,診斷便要延後。」

實時診斷 減少麻醉運送次數

東區醫院在2019/20年度起在6樓改建為2間手術室,其中「複合手術室」獲善長捐助,設置價值4,000萬元的術中掃瞄機及機械臂。團隊指,手術室可處理較緊急及複雜手術,如產後大出血、車禍後複雜性骨折等,須影像引導的脊椎手術、腦神經血管及主動脈瘤等手術亦適用。

麻醉科部門主管鄭佩芝舉例,嚴重創傷病人於術後若懷疑再出血,以往需先由病房落急症室作放射診斷,再返病房等入手術室,過程或消耗1至3日。新手術室則可實時診斷,評估是否需後續治療,減少病人麻醉次數和運送流程。

僅用一半手術室 以便「收急症」

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顧問醫生麥仁傑試用機械臂後,大讚影像較一般放射診斷清晰,「只花7秒便獲所需影像,手術導航計算時間大減。」加上不用再等病人「入X光部」,部分術前規劃可由1小時大減至10分鐘。

麻醉科部門運作經理雷慕蓮指,團隊本月初始入手術室熟習流程,昨排定首台腦外科血管手術,現已培訓5名專責護士。因需預留空間予緊急手術,加上人手所限,團隊僅使用手術室一半用量,以便隨時「收急症」。

記者:脫芷晴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