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下情緒困擾 18至30歲高危

發佈時間: 2022/04/25

今年初本港爆發第5波疫情,有提供線上精神健康服務的機構,於今年首3個月已接獲近7,000人求助,較去年9至12月飈升超過66%,其中18歲至30歲屬高危群組,有60%為中度至極嚴重焦慮。精神科醫生表示,疫情期間青年欠缺空間,家庭摩擦增加,加上面對學業、前途等發展問題,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提醒如情緒困擾逾2周便應求醫。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主辦的「Re︰Fresh線上精神健康自助平台」,與教大合作進行「疫情下社區人士精神健康狀況及線上支援成效研究」,分析去年9月至今年3月期間數據,結果顯示平台使用者超過1.1萬人,累計使用人次逾3.3萬人;今年首3個月的使用者共6,919人,較去年9至12月累計的3,727人,增加超過66%。

團隊亦在同期訪問3,749人,評估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結果發現分別約47%、36%及38%使用者,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焦慮、抑鬱及壓力症狀。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陳家承表示,18歲至30歲屬高危群組,在394名受訪者中,分別有58%、47%及49%受訪者,呈中度至極嚴重焦慮、抑鬱及壓力症狀。

6成呈中至極嚴重焦慮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總監盤鳳愛表示,不少年輕人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擠在狹小空間,增加家庭衝突,甚至與父母起爭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解釋,18歲至30歲是社交、身心、工作發展的重要時刻,但疫情下一切被打亂,「開頭以為zoom上堂好正,但之後影響學習成效就知道唔得」,加上學業及前途等生活壓力,而誘發情緒困擾。

他續指,疫情下港人普遍受焦慮、抑鬱、失眠、心身症或強迫症困擾,在疫情嚴峻時,因怕染疫而延遲向精神科醫生求助,建議將精神健康納入防疫及康復方案,盡快作大規模調查,以評估社會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