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現新品種海毛蟲 被刺可致頭暈

發佈時間: 2019/08/28

海毛蟲去年盛夏入侵荃灣區多個泳灘,浸會大學有學者當時在本港泳灘收集海毛蟲樣本,發現有一新品種的海毛蟲,研究後命名為「雙斑海毛蟲」;學者相信,新品種海毛蟲身上的剛毛帶有神經毒素,倘被刺傷或致嘔心和頭暈,籲市民提防。

浸大理學院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教授與其團隊,在2018年6月爆發海毛蟲的荃灣兩個泳灘以及吐露港的淺海水域,收集海毛蟲樣本後再翻查文獻,並向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借出海毛蟲的原始標本出作研究,證實樣本與早於1868年被發現的「梯斑海毛蟲」一致,兩者特徵亦脗合。該「梯斑海毛蟲」蟲身呈梭形,約33至39體節,每個體節上均有一個深色的Y形斑紋,長38至97毫米,闊8至20毫米。

另外,邱教授與團隊在2018年及2019年,同樣從西貢橋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到新品種的海毛蟲,其蟲身呈梭形,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約有30個體節,特徵是背部的中央位置長有獨特斑紋;邱教授稱,因該海毛蟲每個體節都有兩個黑點,以一點跟着一點的形式排列,故將其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淺海地域出沒 沙灘游泳注意

他續稱,海毛蟲的出沒地點為淺海地域,因牠們身上的剛毛帶有神經毒素,倘若被海毛蟲刺傷會引起腫脹和灼熱感,亦有機會引致嘔心和頭暈。因此市民如在海灘發現海毛蟲的蹤影,切勿觸碰海毛蟲,若不幸被海毛蟲刺傷後感到身體不適,應該盡快求醫。

邱教授表示,今次的發現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未來會繼續研究導致海毛蟲爆發的原因、海毛蟲爆發會否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海毛蟲身上的毒素等。

編輯:林子豐

美術:鄧建威

攝影:車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