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醫者走過抗癌路 為同路人解憂

發佈時間: 2018/10/26

14、15歲本應在校園揮灑青春,但對曾罹患癌症的林泰寧和馬慧欣而言,上學其實是件奢侈事。外觀變化、心理恐懼,還有治療帶來的皮肉之苦,雖令他們苦不堪言,卻又煉就出其堅強豁達的性格。今天癌症已遠離他們,但他們並無離開癌症,繼續以醫生和藥劑師的身份在病人互助組織「生命小戰士會」發熱發亮,支持同路人。

訪問前為幾位受訪者拍照,聽他們交換近況、問候彼此家庭,聽得出他們相當熟絡。這種親厚的關係可說是「生命小戰士會」的特質,曾經風雨同路,才能成為無所不談的「家人」。

中大藥劑學院專業顧問林泰寧(Teddy)和醫生馬慧欣(Lorraine),昔日也是癌童,Teddy確診患淋巴癌時僅15歲,由於發現時已屬第3期,需立即停學化療,脫髮問題加上家人患癌離世,一度讓他灰心喪志;Lorraine發病年齡更早,14歲發現骨瘤,需接受腿骨切除及移植手術,受了不少皮肉之苦。她憶述:「媽媽好無奈,沒想到女兒10幾歲會有癌症。」當時步履蹣跚的她最受不了旁人目光,但為免母親難受,總在家人面前故作堅強。

積極面對逆境 發掘讀醫興趣

說沒掙扎、沒埋怨也是騙人,然而10多歲的少年也深明隨遇而安的道理,理順負面情緒後,他們跟自己說:「有病咪去醫囉」,抱着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就這樣一步步走出抗癌路。

事隔多年,2人對患癌已是雲淡風輕;某程度,也感激這段經驗幫助他們發掘人生路向。Teddy說:「我讀藥劑也是當初口痕問醫生『我要落甚麼藥呀?幾時落㗎』,醫生讓我看治療方案,興趣就是這樣來的。」Lorraine亦說:「這件事在此時發生或者有原因,如果有能力,不如讀上去(讀醫),看看是否可幫到其他人。」

跨過逆境已非易事,風雨過後為人撑傘,更是可敬。今天,2人以康復者的身份與癌症病童分憂,排解他們對化療的恐懼,撫平對復健的擔憂,鼓勵他們樂觀抗癌,將來繼續讀書、上班、拍拖,擁抱自己熱愛的事。

生命小戰士會 撑起照顧者

身患癌症固然辛苦,照顧者面對的壓力同樣不能忽視。「生命小戰士會」主席陳慧兒(Ois)本身亦是癌童母親,她謂探病時不時聽到無其不有的指控,如「梗係你做錯事,你個囝先會有報應!」她指該會目標是以同行者身份支持照顧者,讓他們知道路雖難行,但並不孤單;又會擔任家長與病童之間的橋樑,例如向家長說明病童因治療後會沒有食慾,而非不聽話,緩解雙方的壓力。

Ois建議親友與病童及照顧者溝通時,可留意言詞,例如盡量不要以帶有否定感覺的「為甚麼(Why)」提問,建議可嘗試以「怎樣(How)」或「甚麼(What)」關心,例如「有甚麼我可幫忙?」,協助照顧者專心照顧病童及休息。

記者:周藹文

編輯:梁偉澄

美術:簡力斯

攝影:冼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