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者走訪10年 著書紀錄漁民史

發佈時間: 2018/06/15

漁業曾是香港第一產業,「香港仔」既象徵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是本港4大漁港之一。有學者用上10年時間,紀錄香港仔漁業的歷史變化和漁民文化並結集成書,希望藉新書喚起公眾對保育漁民文化的意識,並要「識飲惜食」,避免進食瀕危珊瑚魚。

現為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客席助理教授的黎志邦,與兄長黎志棠自小在油麻地避風塘附近長大,而現任香港仔坊會副理事長周其仲則與香港仔有深厚感情,3人遂決定出書,紀錄鮮為人知的漁民「非遺」文化。期間黎志邦用上10年時間,深入走訪香港仔漁民社區蒐集資料,而他撰寫的新書《從前有個香港仔》,亦是為全港首本最深度紀錄香港仔漁港興衰史及漁民文化的著作。

黎志邦稱,香港漁民高峰時佔香港1成人口,70年代開始減少,至2015年因政府增加資助才有少許回升,但平均的年齡最輕亦已50歲。而漁業面對的挑戰,還包括過度捕撈問題,故要保育漁民文化,須先捍衞海洋資源,「過分捕撈令東海幾乎無魚可捕,希望政府注意環境保育,令漁業文化遺產能持續。」

望保育重視 傳承智慧文化

退休前任職社工、本身亦是前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中心主管黎志棠則稱,香港仔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漁民社區和傳統風俗,倘不再保育重視,水上人家的語言、智慧、技能及文化,很快被下一代遺忘。74歲的退休漁民梁北新,自小跟隨父親和爺爺出海捕魚,其妻也是漁民。他形容漁民的生活有如「玻璃家庭」,因天有不測風雲,又易誤闖別國水域而招殺身之禍。梁認為,漁民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們具適者生存的智慧,抗逆力強,應受尊重。

實習記者︰林麗芬

編輯:梁偉澄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