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創意藝術 重塑國父足迹

發佈時間: 2018/06/15

提起國父孫中山,大家或覺得他只是歷史人物,與己無關。其實孫中山與香港淵源深厚,他曾在香港生活、接受教育,香港可說是其革命思想發源地。早前旅遊事務署邀藝術家更新孫中山古蹟徑紀念牌,市民可在他校門前路過、踏他走過的路,甚至應考當年試題。

孫中山古蹟徑建於1996年,透過16個站的紀念牌,讓市民了解孫中山的過去。20多年後,旅遊事務署邀請9位藝術家更新紀念牌,希望以藝術「說故事」。謝錦榮(Kenneth)是其中一位策展人,其作品位處皇仁書院舊址附近,書院前身是孫中山曾就讀的中央書院新校舍位置,他的作品由20條柱組成,一面是木面,一面是鏡面。

不同角度看歷史

Kenneth表示,有指孫中山可能曾出席中央書院新校舍奠基儀式,但很少文獻記載,為了找靈感,他往皇仁書院舊生會資料庫,發現學校有一份校報《黃龍報》,從開校以來便出版,他覺得這校報能表達在時空貫穿歷史的感覺,於是在木面上雕刻了第一期《黃龍報》封面,而另一面的鏡面,正面看就如一面鏡子反映對面的基恩小學,亦即是中央書院舊校舍位置;從側面看,就會見到鏡面刻有17、18歲時的孫中山,有關設計的含義是從不同角度看歷史,會有不同解讀。

另一位策展人朱國勇(Steven)的作品是一道紅色拱門,位置在基恩小學石牆,小學前身是中央書院舊校舍位置,作品由多枝紅色鐵柱組成,如在側面看,會看到一道門,與Kenneth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Steven指,他想重現的是中央書院的門,亦是一道已過去的門。

一窺孫畢業考卷

他認為,這道門是孫中山接觸西方文化的大門,因他在中央書院首次接觸西方思想。Steven在門的兩邊刻上中央書院在1886年、即孫中山畢業那年的考卷,讓市民可了解當時孫接受的教育是怎樣的。

原於德己立街的和記棧是一間行船館,其實是革命機關,藝術家葉家偉的兩個作品就是以他獨創手法「Fotomo」,將和記棧照片和3張百年前中環街頭照片,共4張剪貼成模型,以立體浮雕形式重視,讓市民有置身當時香港的感覺。

跳脫作品隱含深意

梁嘉賢(Joey)是這次計劃中的唯一女性藝術家,她其中一件作品位處普慶坊62號,有傳是中國同盟會招待所的位置。Joey自言,作品風格一直偏向不嚴肅,是次作品靈感就是「好似行行下有本書彈出來」。書上有人在看信,她指是因當年革命人士去做危險行動如刺殺,就會先寫信給家人,充滿別離之情。

記者:林曉晴

編輯:梁顯庭

美術:簡力斯

攝影:冼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