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廢鋁罐製暖爐 寒流中送暖

發佈時間: 2016/01/29

周初59年一遇的寒流襲港,有人強行登山賞霜,有露宿者卻瑟縮寒風中。專為難民把廢物設計成日用品的德國藝術家Georg Hoehne,遠道來港參加環保活動,意外遇上寒流,讓他見識到這個大城市中被遺棄的露宿者,他形容露宿者的慘況「無法以言語形容」,只能隨手拾來汽水罐做暖爐,為他們燃點溫暖。

來自德國的80後Georg,頂着2、3度嚴寒天氣,上周六在本港關注組織的協助下,到旺角探訪露宿者。他憶述,「有人僅得一張床褥,用竹枝搭建小屋已算『幸運』。他們用盡膠袋、帆布等垃圾來包裹身體保暖,但仍躲在一角顫抖。」Georg遂隨手利用拾來的鋁質汽水罐,製作輕便暖爐,只需用紙碎或木枝便可點燃,冀為露宿者帶來一點溫暖。

不忍港弱勢社群 溫飽也難有

露宿者背後都有可悲故事。Georg得知一名只有18、19歲的男孩曾租住單身宿舍,惟鄰近垃圾站,臭氣沖天且布滿床蝨,又遭暴力對待,惟有露宿街頭。另一名40歲的建築工人,露宿街頭,被執法人員驅趕,遺棄了工作許可證,因無錢補領無法工作,惟有吸毒度日。

Georg狠批本港政府建屋追不上進度,不少人因租貴無處容身,當局卻常驅趕要被迫露宿街頭的人,指慘況「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Georg大學時讀政治,卻常服務於非牟利機構。他稱德國是富裕國家,「不少人指望獲援助,終日抱怨政府給的錢不夠;但反觀印度、香港露宿者,連食物都買不到,可見世界的貧富懸殊嚴重。」他真正立志服務弱勢社群,是到南美洲畢業旅行時,到訪玻利維亞一個山中礦場,讓他感受勞工受虐情況。他其後創立團體Innovation Aid,幫助印度貧民窟、德國和約旦難民,並重用當地廢棄材料,以低成本、低技術,製成日常用品。Georg來港是為出席周五的環保電影節座談,講解建設社區。

垃圾製日用品 教識技巧可長用

Georg經常重用廢物,為難民、露宿者等設計生活用品。他探訪印度貧民窟時,發現貧民靠燃燒塑膠等生火煲水,損害健康,他遂用塑膠瓶、舊電器發熱綫等,製成環保電水煲協助他們;他亦曾利用膠袋、碳和沙粒等,製成簡單濾水器,為他們過濾食水。他認為,垃圾是露宿者唾手可得之物,且成本極低,只要教會他們製作技巧,便可一直使用。

Georg計劃籌募90萬元人民幣,到約旦服務,目前僅得三分一費用,冀獲外界支持。

記者:蕭頴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