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領親子靜觀小組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接納情緒」的重要性。藉著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察,並探討如何幫助孩子(甚至大人)學會擁抱自己的情緒。有一次,我問小朋友
提起「幻聽」您會想起甚麼?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只是精神病的一種徵狀,但大家會否嘗試了解這些旁人聽不見的聲音,對聽聲者來說,背後意義何在?新生精神康復會自2014年成立聽聲工作小組,致力推動聽聲運動於本港的
親子關係及溝通是在心理治療中經常提及的課題。有不少父母表示子女不願意溝通,「十問九唔應」,縱使想表達關心,亦無從入手。在溝通中,我們很自然會先感受到對方的情緒。父母面對子女的問題,如欺凌、拒課等,故然
阿明從小被指性格古怪、不合群,努力融入社交圈卻始終感到格格不入。直至成年後獲診斷患有自閉症,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是奇怪,而是不同。」至成年後才發現自己是自閉症人士的,當然不只阿明一人。部分成年獲
計劃的介入女性常常面臨各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源於個人的荷爾蒙變化、社會的壓力以及平衡多重角色的需求等等。而太大的壓力可以引致過度的焦慮、抑鬱等情緒,心靈健康出現問題,甚至出現痛症、失眠等身體病痛;
「表達藝術治療」一詞近年於精神健康界掘起,坊間逐漸開辦各式各樣的表達藝術治療師課程,培育以藝術療癒心靈的新興治療師。表達藝術治療師除了提供一對一服務,亦會到學校舉辦小組,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
香港人熱愛旅遊, 每次假期前後機場總是相當繁忙。我也喜歡旅遊,每次來到不熟悉的國度,總遇上各種不似預期的事情,當刻驚愕詑異,然而事後回首,這些往往成為旅途當中令人回味無窮的趣事。早些時候,我到土耳期度
相信大家都試過因為緊張焦慮導致無法集中,明明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工作或學習表現仍然不佳。又或是一些期待己久的計劃,因為出現好多突發情況而感到緊張擔心,導致他們在處理較複雜事件時,無法有效組織和優先排序
庇護工場服務15歲以上的殘疾人士,以葵盛工場為例,服務使用者大多是智障人士或復元人士。雖然他們面對着不同程度的狀況,但亦不減他們「服務他人」的熱誠。「葵盛同路人」是工場的自務小組,聚集了一些投入工場事
在香港,學生常因家庭、學業、朋輩等因素影響精神健康。2024年「青年精神健康狀況」調查顯示,超過45%的中學生開學壓力指數偏高而且普遍存在抑鬱問題,情況令人擔憂。有見及此,本會運用表達藝術治療為有特殊
在一個小小的公屋單位裡,四位頭戴報紙帽的人聚在一起,看著黴菌斑斑的客廳牆壁和門框,屋主阿國(化名)正在向這班「師傅」解釋他希望如何為客廳翻新。「師傅」們經過一番討論後便開始工作,他們首先在地面鋪上一層
「唔係我幫緊人,而係人地都幫緊我。」樂齡之友Kitty娓娓道來。助人自助正是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核心理念。樂齡之友以朋輩形式為長者提供關顧支援,以同理心及同路人的經歷,建立一個促進長者精神健康的社區網
蛇年將至,我們都習慣花一些時間去做回顧與前瞻。新一年有什麼願景嗎?過去一年的願景又實現了嗎?以前談起新年願景,大家可能會想到大埔林村許個願。那棵曾經枝葉茂盛的百年老樹,每逢新年都承載著人們一個個祈願,
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於2020至2022年間進行的研究,香港在推動共融就業方面仍有不少進步空間。研究顯示,特殊學習障礙人士(智障人士除外)的失業率遠高於整體失業率。即使擁有大專或以上學
社交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社交和學習機會,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指導子女如何健康且有效地使用社交平台,對許多父母來說是一大挑戰。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父母應根據子女的自我調節能力、智力發展和風險
甚麼是精神健康?是否開心就好?開心,亦稱為快樂感,是一種感覺。感覺是受到外界刺激,大腦釋放化學物質所產生的當下感受;而情緒則是更廣泛和持久的狀態,是精神健康狀況的一個指標。我們較為熟知的「情緒病」,例
隨著社會對復元人士的接納程度漸漸提高,他們都期望能慢慢重回社區,重返職場,生活返回正軌。但在現今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下,復元人士要尋回工作中的自我價值、肯定及社會角色,究竟是危?還是機?復元人士在求職過
開展人生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大部分人職涯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畢業後,許多自閉症人士在職涯路上面臨重重挑戰 ,以致他們難以發揮強項,甚至感到挫敗。而工作實習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讓自閉症人士能在獲充分支援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