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星期日晚6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如果你遇見未來的自己,你會想問他甚麼? 「科技有沒有進步到令你可以如正常人般生活?你可以與身邊的人無障礙地溝通嗎?」「社會中還有沒有『聾人』的概念?已達至平等了嗎?」「你有68進步嗎?你能更有信心與健
我當初學手語是因為貪玩。 幾年前,我剛入大學,班上有幾個用手語溝通的聾人同學,看到其他學過手語的同學可以和他們談天,我也想「玩埋一份」,於是便開始報讀大學裏的香港手語課程。 有別於使用聽覺和聲音的口語
近年,社會各界開始了解到手語也是人類語言的一種,以視覺空間為本,有獨立的語法,其複雜性不亞於健聽人士使用的有聲語言,這些改變有賴於各地手語研究者經年不懈的努力。手語語言學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學
資料顯示,全港有15萬聽障人士,其中只有約9,000人使用手語作為溝通媒介。盡管如是,手語仍是部分聾人所應用的語言工具,政府當局理應予以關注,並協助研究和發展。可是,筆者認為當局從來沒有認真處理過這群
融合教育的理念自1970年代起,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教育思潮的洪流,影響所及,特殊學校的體制運作亦備受衝擊。概括而言,大部分殘疾學生被轉移到主流中小學,與一般學生一起成長和學習,因而令不少特殊學校生源銳
一枝神奇魔術棒令20萬聾人「消失」! 這是一枝怎樣的魔術棒?原來是香港政府統計處在變魔術︰2021年12月公布了第63號專題報告書有關香港「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統計,基於聾人「新定義」的改變,令聾
電影裏的聾人角色,必須全由聾人去演嗎?我想讀者定必會想起無綫《金宵大廈2》裏演員塗啡臉扮演菲傭所引起的爭議事件,令部分菲傭群體和觀眾聯想到荷李活電影裏已然存在真實選角的制度。部分藝員認為或涉及歧視成分
《心之旋律》今年在奧斯卡獲得大獎,惹來不少爭議,現藉此談一下聾人文化與電影的關係。 聾人是個少數社群,與不同的少數族裔或性小眾一樣,有着自己的語言(手語)和獨特的生活習慣,主流社會不易把握。一部電影怎
幾可會有聾人上庭?為何我們要關注他們獲得司法保護的權利? 其實,聾人群體與「法律」和「法律程序」的接觸並不僅限於警署和法庭內,而是在生活大小事上,包括勞資糾紛、網上投資騙局、報名活動的歧視對待、最新限
近年,更多人開始關注聾人和其他有不同溝通需要的人士,在司法系統中面對的障礙——早前有一名不懂手語、需要讀唇的聽障男生,因為庭上各人都戴着口罩,所以只能透過法庭安排的「口語複述員」,通過連接收音咪的耳機
聾人的晚年,是怎樣的?在香港的安老政策中,聾人、聽障和弱聽人士一直是個盲點。手語媒體《聾人資訊》負責人吳穗萍曾到安老院舍探望聾人長者,「全院只有他一個聾人,甚麼都聽不見,跟員工溝通,連最簡單的對答都非
大家乘搭小巴如需下車只須高聲向司機說「有落」。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對聾人來說卻是遙不可及。聾人如要下車,因為溝通的障礙,有些聾人會跟隨其他乘客在目的地附近一同下車,再行回目標地點;有些聾人會輕拍司機膊頭
作為聾人的我,在香港生活數十年,至今認為香港聾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礙」還真多,連基本的撥打和接聽電話也沒法做到。 聾人需要打電話嗎?是,非常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習慣靠聲音主導的口去溝通。聾人
聾人、弱聽和聽障人士群體,一直不安於接受社會救濟。聾人曾自發爭取人權,口號是「聾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權利」。 上世紀後期,有聾人學生在校內組織罷課,爭取手語教學。在2000年初期,有聾人成立的自助
自然手語,意思是由聾人自自然然發展出來的手語溝通系統,有別於按照有聲語言語序打出的文法手語。但究竟聾人是如何發展出手語來的呢? 根據過往的研究,當聾人有機會相聚一處,基於用動作表達的本能和溝通的需要,
一般健聽人士少接觸聾人,對聾人文化不認識。如果老天突然要他們相處,很可能因為聾健文化差異而發生衝突。在此,我想告訴大家一些有關聾人文化的事情,讓健聽人多一點認識。 在聾人文化中,聾人會稱自己為「聾人」
怎樣才算專業手語譯者,手語要流暢?轉數要夠快?經驗豐富?還是件衫要夠黑? 手語譯者需要具備不同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繙譯工作者需要精通工作中所需使用的語言(例如香港手語、粵語和英語),準確理解內容,並
長者醫療券計劃自2009年起為年滿6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資助,讓他們選擇最切合自己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醫療券適用於已登記的服務提供者,例如︰西醫、中醫、牙醫、視光師、脊醫及物理治療師等,但不可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