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人工智能

發佈時間: 2017/09/29

荷里活電影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用鏡頭掃描一下人臉,電腦就自動識別出主角的身份。這個科幻片中的情節,其實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出現。

今年六月,美國廉航捷藍航空宣布與政府合作,以內陸航綫波士頓至阿魯巴做試點,在機場測試一項人面識別技術。乘客只須走到登機閘口,攝錄機會拍下幾張照片,電腦就會與政府的資料庫進行影像對照。這項技術能夠做到登機無紙化,最適合一些會丟失和忘帶登機證或護照的冒失鬼。

科技業巨頭亞馬遜就將人面辨識技術應用在經營無人超市上面。當顧客走進新型超市Amazon Go後,就會馬上被大量安裝在天花板和貨架上的鏡頭監視,機器會辨識出你是誰,買了甚麼東西,還會計算出你總共要付多少錢。當你走出超市門口的一刻,就會立即在網上刷卡過數。不對,應該是認臉過數才對。亞馬遜還說,無人超市可以節省顧客排隊付款的時間。有學者分析,這一類智能超市,下一步還會進化到當消費者一踏入店舖裏,電腦就可以根據顧客以往的購物記錄和他最近在網上搜尋過的物品來推介商品,借此提高超市的營業額。

新科技固然很方便,但同時也會引起私隱問題。例如這些機構如何處理收集到的影像,儲存的方式是否安全,會否令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以及會否和其他機構甚至是政府部門分享這些資料呢?

有人權團體就因為人面辨識技術提出人工智能種族歧視問題。去年,一名非洲裔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發現,學校電腦的面部辨識軟件認不出自己,原因是在技術開發的時候供人工智能學習辨識人臉的圖庫是以白人為主的。另一個例子則發生在社交媒體上,Google會幫用戶在其上載的相片上面辨別人樣和貼上標籤。2015年,他們把一張黑人女性的相片標記為大猩猩,結果引起爭議。Google隨後立即道歉,表示事件是因為技術不成熟所致,並不涉及歧視。人工智能是否也會以貌取人呢?(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高福慧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