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就是真心話?

發佈時間: 2017/01/27

演講對於政治家非常重要,甚至稱得上是他們的「搵食工具」,因為發表政見、推廣政策等都要通過演講來實現。曾擔任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文膽的謝索爾,去年七月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講述政治演講的五個迷思。

其一是,爆肚就是真心話嗎?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常批評希拉里使用提示器,稱自己是即場發揮。謝索爾說,大眾抗拒貓紙,反映他們厭倦政治計算。他提醒大家,爆肚也可能是假話,預先寫好的講稿也可以是真心話。如2005年,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講到愛和失去,還有他患癌的經歷,雖有講稿但真摯感人。

謝索爾文章中提到五個迷思,第一個迷思是,政治人物是否只是個照本宣科的傀儡?第二是,演講詞撰稿人是否只是個速記員角色?他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演講者和撰稿人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實際上,撰寫演講稿多數是個密切的合作過程:演講者和撰稿人來回討論提綱和草稿,反覆斟酌行文,提煉焦點金句。撰稿人還要就形式、內容、目的和目標聽眾分析提出建議,達不到這些要求,碰上像羅斯福這樣的總統,撰稿人恐怕要執包袱走人。

第三是前文中提到關於使用提示器的爭議。應該跟足原稿,還是要根據現場氣氛即興發揮?謝索爾說,脫口而出的不見得都是真話,字斟句酌的同樣能給人深刻啟示。

第四是,政治人物的話是否每個字都不可信?雖然大眾對政治人物的言論普遍抱有懷疑態度,但實際上政治人物身後的團隊對演講內容的核實求證非常嚴格,會對數字反覆核實,對事例徹底查證,重要斷言力求準確無誤。有時一些政治人物想要表達的言論越界,撰稿人也會反對寫入講稿中。

第五是,政治演講是否真的有用?有政治學者認為,即使是最精於溝通的政治人物,如羅斯福和列根,也沒有通過演講來改變民意的能力,甚至有學者認為總統通過公開演講來推銷政策根本是浪費時間。但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演講,話說得多了,隨着時間的積累,或許能帶來一些改變。(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袁梓珮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