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並非故意不打招呼……

發佈時間: 2023/12/08

其實我並非故意不打招呼……

「陳醫生,最近有看似眼熟的人跟我打招呼,但我實在認不出他們。」

57歲的黃女士某日起叫不出數位「死黨」的名字,起初大家都很困惑,更一度質疑她「耍大牌」。 直至後來她不但認不出朋友,更出現語言功能障礙,無法命名,對於理解詞語的意義有錯誤,大家才發現她的健康真的出現問題了。她及後獲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腦神經內科專科,被診斷患上面盲症及一定程度的失語症。

面盲症屬認知功能障礙的一種,又稱「臉部識別能力缺乏症」。患者會無法辨識面孔間的分別,又或不能聯想一個面孔跟自己的關係。荷里活影星畢彼特去年接受訪問便曾透露,他早在10年前起已出現面盲症的病徵,為其社交生活帶來嚴重困擾。

面盲症的出現與人類右腦的梭狀回高度相關。梭狀回是人腦內一個負責人臉識別的腦區,一旦出現創傷、病變或退化,如中風、腦創傷、腦退化等,均會影響患者辨認人臉的能力。

然而,醫學界仍未出現針對性的治療,加上受損的腦細胞無法自動復原,面盲症患者一般難以百分百痊癒。故此,「理解」可謂治療過程的其中一個重要面向。

對患者自身而言,要理解自己必定會有強弱項。雖然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但醫療團隊會因應患者的情況制定「認人」方法,透過觀寫及記認對方的其他特徵,取代單純辨認面孔。另一方面,身邊人對患者的理解同樣重要。面對部分難以根治的疾病,治療的方向並非必定要「醫到無病」,如何協助患者適應生活及重投工作,意義同樣重要。

患有頑疾,能力難免受到病情所局限,身邊人的理解、同行,往往能化作支持他們應對逆境的力量。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陳龍達醫生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
欄名: 醫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