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3大學研人工青口 助長期監測海水核污染

發佈時間: 2023/07/05

日本排放核廢水,引起公眾對海水放射性物質含量的關注。由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教授胡紹燊牽頭,與城大及港大合作的團隊,早前成功透過每個成本僅港幣8元的「人工青口」,監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顯示它們能在7至8周內吸收放射性物質至飽和程度,以供研究人員測量核污染物濃度和變化,相信有助各地政府定期監察水域核污染情況,並希望與港府合作監察本地水質。

每個成本僅8元 高效益

團隊去年將「人工青口」放置於含有不同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海水中,以測試其吸收和釋放能力,並選定核排放時最常見的放射性物質鈾-238、鍶-88及銫-133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在7至8周後,用於「人工青口」內的新物料已能吸收放射性物質至飽和程度,再將它們轉移至潔淨海水中,即可釋放早前吸收的污染物質並進行檢測。

胡紹燊表示,以往如欲量度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變化,或需要動輒收集多達500升海水,以及進行繁複的取樣和前期處理後才能成事,但使用「人工青口」除可省卻前期需要的人力和成本,亦可同時用以檢測多種重金屬的含量和持續變化,而且適用於低污染水平海域,故適用於長期和大規模的核污水監測,而有關技術現時已在29個國家和地區應用。

他強調,核污水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相信新方法能突破傅統檢測方式的限制,協助各地政府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定期監察海水核污染情況,保障環境和食品安全,未來希望能針對更多的放射性物質進行化驗。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海洋科學與工程學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