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DSE中文科開考 閱讀卷探討生死感悟 教師:課程少提哲理 恐對考生不公

發佈時間: 2023/04/26

有文憑試「死亡之卷」之稱的中文科昨開考,閱讀卷引台灣作家文章,要求說明作者對生死的感悟,文言文則摘錄清代學者紀曉嵐的著作,問及「情與法的關係」。

有資深中文科教師認為,近年中文科設題重哲理多於文學,惟範文及日常教學甚少觸及,對考生不太公平,認為課程與考核應多貼近。

中文科卷一閱讀乙部兩篇白話文篇章均來自台灣作者,其中陳列的《我們去唱歌》描寫「一個破落寂寞的村子」,簡媜的《一竿冷》以山和水為喻,探討「仁者、智者」之別,以至生與死關係;文言文摘自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藉「問官」遭遇說明情與法的關係。

考生:第二篇白話文有難度

考生尹同學認為,文言文的文中已有很多提示,用字不算深奧,亦多用選擇題;周同學則稱,第二篇白話文涉山水和人生範疇,認為有難度;亦有考生自認人生歷練多,回答時有信心。

資深中文科教師曹順祥稱,近年卷一題目偏向哲理多於文學,今年《一竿冷》以至《閱微草堂筆記》節錄均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後者問及情與法關係以至「父為子隱」等概念,可推及至儒家及法家之別,惟範文只有儒家及道家,學生平日未必有接觸其他哲學思想。他稱,哲理問題可啟發思考,但若在重要考試,加上是較難的文言文題目,才讓學生接觸不熟悉議題,恐對同學不公,認為課程與考核應多貼近。

寫作題只談「悲喜交集」難脫穎

卷二寫作續為3選1,第一題要求敘述「一次百感交集的聚餐」,第二條開首描述「偶然,我抬頭一看,發現嫩葉長出了」,要求考生就「忽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抒發聯想,第三題則要求論述對「模仿缺乏個性」的看法。曹認為,第二、三條開首均有提示,惟第二條難在同學要能真正觀察到被「忽略」的「美好」;第三條難在題目說明模仿在生活常見,提問稱其「缺乏個性」則帶貶義,兩者有衝突,同學要說明兩者如何共存,否則要反證模仿如何不缺乏個性。至於第一條重點在於「百感交集」,若只談「悲喜交集」難脫穎而出。

記者︰李卓謙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