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一條雨水渠 年逾29公斤塑化劑流入海 城大籲加強處理排放

發佈時間: 2023/01/03

每逢雨季,全港各區均有大量垃圾和雜物被沖至不同雨水渠,城大研究估計,本港污水處理系統及雨水渠每日排放最少40多億粒微塑膠入海,更推算一條典型雨水渠每年可向海洋排放多達29.4公斤塑化劑,對鄰近海域生態構成威脅,而雨水渠收集的雨水是未經處理,便可直接排放入海,故籲政府應加強處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出海。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前研究員張凱的團隊,前年針對本港3間污水處理廠包括昂船洲、沙田及石湖墟,及6條雨水渠包括沙田火炭、梧桐河、元朗天水圍、屯門河、筲箕灣愛賢街及葵涌路,分別進行6次採樣,以收集和比較在旱季和雨季時的微塑膠殘留量。結果發現,3間處理廠進出水微塑膠含量和去除率數據,均接近或優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即使污水經過處理,全港污水廠每日仍排放44.8至268億粒微塑膠入海。

雨季水渠塑化劑濃度 高旱季逾2倍

另6條雨水渠每日料排放2.24至32.1億粒微塑膠,且不論是旱季或雨季,天水圍雨水渠的微塑膠濃度均是6條渠中最高。他指,香港採用雨污分流的城市下水系統,令未經處理雨水可直接排放入海,故雨水渠或屬微塑膠污染源之一。

城大博士生曹雅茹的團隊,亦在相近時間到同樣6條雨水渠進行採樣,以了解雨水渠中常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結果顯示,雨水渠內15種PAEs的總濃度中間值為每升1,150納克,遠高於3間污水處理廠的409.7至857.6納克,雨季樣本塑化劑濃度更是旱季的約2.66倍。

倡開發雨水收集處理設施

她提到,葵涌和梧桐河分別錄最高和最低塑化劑濃度,顯示土地利用模式和人類活動均對塑化劑濃度造成影響,並估算本港每條典型雨水渠每年可向海洋排放約705克至29.4公斤塑化劑,強調污染物將對流域周邊生態環境和城市居民健康構成威脅。

帶領和統籌研究的實驗室主任及化學系署理系主任梁美儀認為2個研究均顯示雨水渠排放的微塑膠和塑化劑數量值得關注,籲當局助去除城市徑流污染物,並考慮開發雨水收集、儲存及處理設施,以在雨水排出海洋前盡可能先處理污染物。

記者︰歐文瀚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