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公眾可查一般信息 中央環境數據庫面世 環評需時減半

發佈時間: 2022/12/20

為加快建屋,政府積極拆牆鬆綁,提出修改環評條例,包括設立「中央環境數據庫」,與漁護署等部門資訊互用互通,綜合空氣質素、水質、交通噪音、生態物種等數據,昨起推出供公眾、顧問、項目倡議人等進行環評研究時作參考,省卻以往用「人肉搜尋器」方式獲取背景資料,預料修例獲通過後,可令環評程序由原來需時36至48個月,縮短一半至18至24個月。

環保署本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就修改環評條例提出4項優化措施,包括更新指定工程項目清單,如豁免在郊野公園等進行必要或小型工程,將原先的發展規模下限,由20公頃更改為50公頃、設立「中央環境數據庫」等,估算修例獲通過,可壓縮環評程序時間約一半,其中數據庫可節省約三分二時間。

花300萬開發 整合各部門資料

新的數據庫以大約300萬元、1年時間開發,與漁護署等部門互用互通,提供一站式環評所需的資訊,包括生態物種在不同時段的分布、品種資料、空氣質素、水質、交通噪音等,亦可利用綫上評估模擬工具,協助項目倡議人及顧問在研究初期比對不同設計、潛在的環境限制,從而辨別對環境影響最小及最有利的方案。

環保署副署長徐浩光說,以往項目倡議人或顧問進行環評研究前,需以「人肉搜尋器」方式獲取資料或向政府部門索取資訊作背景調查,甚至會出現錯誤,現可經平台查找、下載及使用數據作建模或調查,節省不少時間。

非重時間不重質 或設投訴機制

數據庫昨起分階段投入服務,由於涉及敏感資料,公眾現時只限查閱一般環境及生態信息,同時使用人數上限為150人,而智慧環境分析及噪音模擬工具,只會開放予工程項目倡議人及其顧問公司,不超過50人同時使用。

對於會否因要加快環評審批而忽略質量時,徐浩光重申不同意「只睇時間唔睇質量」,強調優化後會標準化生態調查方法、模式及時間,增加生態調查時間至6至12個月,不排除設「黑名單」及投訴機制,而生態敏感區不論面積大小,包括郊野公園等,仍需進行環評。

記者︰謝雅寶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