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初創研穿戴機械人 改善中風者活動能力

發佈時間: 2022/11/25

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是香港第四大常見死亡主因之一。雖然過去20年,中風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中風病人在脫離生命危險後,都要面對活動能力下降的問題。

惟針對中風患者活動能力的復康器材,寥寥可數。有科技初創公司利用軟體機械人技術,研製出一套醫療級別的穿戴式機械人,幫助中風患者重建神經通路,改善其活動能力。

名為Fleming Ankle的穿戴式機械人,由初創科企Fleming MedLab針對中風復康研發而成,可應用於手掌、膝蓋和足部關節位。裝置透過氣動驅動,令應用在病人關節上面的軟體機械人施力,從而協助病人完成肢體動作。

部分倖存者 活動機能嚴重退化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在2021年,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為3,126人,佔該年度所有死亡登記的6.1%。該企聯合創辦人兼總裁鄭栢誠稱,由於醫療技術和搶救速度提升,中風的死亡率不算高,但約8成中風倖存者,病發後仍要面對活動機能嚴重退化等後遺症。

綜觀現今醫療市場,特別是在本港,大多用於訓練活動能力的復康器材,都是為腦外傷(TBI)和脊髓受傷(SCI)患者而設。他與該企另一聯合創辦人兼技術總監香皓林均認為,該些儀器主要是透過機器用力拉扯病人,使其做到某些動作。若然中風病人在有自主意識的情況下,再配合儀器協助,練習做出指定肢體動作,反覆訓練可以重建神經通路,令受損的神經有機會再次「學會」如何控制肢體活動。

要讓病人重新學會活動手腳,其中一個要素是病人想不想「郁動」。香皓林在裝置中加入動作感應器和肌肉電流偵測功能,可分析如腳掌力量分布,和肌肉中的電流,從而分析病人是否有意慾作步行動作,繼而讓裝置施力。

他續指,綜合現時數據,預料病人每星期佩戴該儀器訓練3次,每次約半小時至1小時。在進行約10至20次訓練後,病人的活動能力可以回復3至7成不等。惟仍要視乎病人本身中風時的嚴重程度,難以一概而論。

二人又強調,中風病人在病發後的3至12星期,是臨床上復康活動最為有效的黃金時期,受損的神經最有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過後,其恢復能力會進入瓶頸,康復效果亦不顯著。

考慮到病人在復康黃金期中或仍然留醫,他們正致力按政府要求逐階級收集數據,以取得醫療器材認證,將Fleming Ankle帶入醫院及復康中心。原文刊《香港經濟日報》

記者︰殷凱怡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