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伊院3D打印統籌辦 仿真人體氣管模型訓練醫生開刀

發佈時間: 2022/09/19

伊利沙伯醫院今年7月成立全港首個醫療三維打印統籌辦事處,通過1比1打印人體模型,提升手術效率。團隊設計的人體氣管模擬裝置,能模仿穿刺後「噴血」等生理反應,新手醫生在逼真場景下受訓,效果遠勝傳統豬氣管。

團隊亦按病人個案打印腫瘤、心臟等,讓跨醫療團隊設計及預演手術,平均可減省20%手術時間。

伊院的3D打印統籌辦,除可1:1打印出人體器官及組織協助設計手術,更可用於培育新人。伊院綜合模擬及技能培訓中心主管賈南雄指,團隊於2019年研發「3D人體氣管模擬裝置」,訓練醫生作緊急環甲膜切開術,「氣道阻塞的病人因無法插喉,醫生須靠手指觸感找出氣管最薄位置(即環甲膜),在2至3分鐘內切開,以放置導管供氧,快慢在生死關頭好重要。」

傳統訓練使用的豬氣管,不但環甲膜形狀與人迴異,且較厚影響手感,加上供應及衞生易出問題,故團隊模擬60歲婦真實氣管形態,打印出即棄3D氣管,配合仿真裝置可還原人體反應,「切開『病人』皮膚會流血,更會呼出霧氣及二氧化碳。」團隊更故意以環甲膜較難摸到的女性長者為藍本。

可度身打印病例模型

統籌辦主管吳榮耀補充,早與心臟科、外科等部門合作,以病人個案為本「度身打印」腫瘤、心臟等模型,以便規劃手術,平均可省20%手術時間;曾有少女後頸生腫瘤,因附近有重要神經綫及血管,需跨專業醫生協力切除,故打印時用5種不同顏色,標示骨骼、腫瘤、血管等,以便設計手術流程及手術時對照腫瘤位置;另有少年因身上長滿腫瘤且骨骼畸型,難找下刀位置,3D打印助醫生分辨落刀點。

每個手術打印模型約需1周完成,吳指,由2D轉為3D,誤差不可大於1毫米,每次要8至10人參與,故過去7年僅打印出120個模型,成本由數百至數萬元不等。

記者:脫芷晴

美術:顏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