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紅會義務醫生圓人道救援夢 地中海救起387遇險者

發佈時間: 2022/09/09

每個醫生學醫的時候,都曾有心願想做人道救援工作。正職在瑪嘉烈醫院工作的香港紅十字會義務醫生朱佩珊坦言,不少人因繁重工作,被迫放下人道救援的心願,她形容自己則較幸運,在「天時地利人和」下,促成這次地中海之旅,成功救起387名遇險人士。

在其中一次海上救援中,朱佩珊遇到一名被人誤以為聾啞的弱聽小童,感歎幸好有發現,原來能影響他一生;她亦遇上被「賣豬仔」到礦場工作的難民,回港聞有港人也被「賣豬仔」,難免感慨。

不少非洲國家的難民會經地中海穿越到歐洲,但由於路綫險要,不時都會發生有難民葬身大海的悲劇。2021年起,國際紅十字會與地中海救援組織(SOS Mediterranee)合作,營運救難船「維京號」。

朱佩珊6月份獲通知有機會到地中海參與救援行動,難得當時本港疫情較為穩定,同時亦因疫情緣故累積了不少假期,上司亦明白機會難得,且人道救援工作極具意義,終在上司及醫院配合下,獲批6星期假期。

她7月9日由香港出發到意大利西西里島登上「維京號」,到達船上並不是馬上出發進行救援,她須先學習如何在船上生活、如何在大海保護自己、照顧獲救人士、甚至如何保護船隻,經過一週熟習後終於向地中海進發。

「維京號」上分工明確,船上約有20多名工作人員,10多人為前綫救援人員、4名醫療人員,以及4名懂各種語言的支援人員;朱佩珊是醫療團隊中唯一醫生。她直言雖為內科專科醫生,但多數救援行動只需要普通科醫生知識,令她深深體會到「幫人唔需要話要幾叻,有幾年經驗已有能力助人」。

「維京號」在出航後的第3日迎來第一艘需救援的船隻,亦是朱佩珊首次救援行動,幸好過程十分順利,獲救的全是年輕男子,未出現嚴重受傷;有一名母親獲救時感覺如釋重負,更跪在地上感謝他們,「可能佢知道喺海上漂流真係好危險。」

弱聽童誤當聾啞 影響一生

救援過程中,一名聾啞的9歲小童令她印象深刻,該小童喜歡跟他們玩耍,有一天小童把玩朱佩珊的智能手錶,使電話發出聲響,小童即指向她的電話。此舉令朱佩珊感奇怪,發現該聾啞小童原來只是弱聽,卻一直無人發現,她感歎如果小童得到適切治療能改變一生,及後將他轉介國際紅十字會跟進,「有人發現佢聽到嘢嘅話,佢成世就好唔同。」

另外,有獲救人士曾被「賣豬仔」到礦場工作,成功逃出後獲好心人收留,惟他答不上其年齡,「佢唔知時間過咗幾耐;返香港又見到近期『賣豬仔』新聞,故十分感慨。」

面對墮海事故 救人須隨機應變

「維京號」7月在地中海行動,一共進行了5次海上救援,成功救起387名遇險人士。

參與救援行動的紅會義務醫生朱佩珊指出,每次救援都要制定好行動計劃,同時亦要緊急應變,否則在慌亂下,更會令遇險人士置身危險中。

朱佩珊表示,在每次行動前都會在甲板上離遠觀察,再決定派多少艘快艇進行救援,而當駛近時情況又可能會不同,就要隨機應變;她說例如有人墮海,策略上須緊急應變,雖危急卻不可只衝去救起墮海人士,否則遇險人士看到墮海能先獲救,便會紛紛跳到海中,反而令情況更嚴峻。

在5次海上救援中,幸好未有人嚴重受傷,朱佩珊指,獲救人士通常都出現脫水、虛弱、周身骨痛等徵狀,而在海上獲救的人士更常出現燃料燒傷,「因為當海水混合電油等化學物後,會刺激皮膚,導致燒傷。」

記者︰李榮忠

美術:招潤洪